【#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引导小学生捋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精选教育文档》,欢迎阅读!

如何引导小学生捋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认知比较关系
在小学低年级学习的是加减法,最开始的应用题也多是比较大小。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设置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的教学情境,用形象的方式和方法引导他们来认知和掌握比较关系。
说到比较关系,首先,就要让学生把握比较对象,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混乱。比如,我们可以比较牛和羊的大小、多少、重量等,但是,不能出现用牛的大小来比较羊的重量这样的概念交叉。
然后,我们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来形象理解:我们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左右两堆桃子,让学生观察。最后,通过引导,来逐步完善认知:(1)左边和右边分别有几只桃子?学生数一数得出:左边4只,右边有2只。然后,在此数量信息的基础上,我们来引导他们比较:(2)左边比右边多几只桃子?(也可以问右边比左边少几只桃子?)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认知左边和右边桃子数量的多少,在我们的启发下,学生就会参照比较多少时的“较大量-较小量=相差量”原则来捋顺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得出左边-右边=4-2=2只;(3)左边4只桃子,左边比右边多2只,那么右边有几只桃子呢?该题是诱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比较关系:左边-右边=2只,其实也可以说左边-2只=右边,这样一整合数量关系就清晰了,掌握了这个问题,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就知道如何解决了。
二、例析比例关系
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乘法时,学生也开始接触倍数和乘积的概念,倍数的本质就是比例关系。以形象认知为主的小学生,这个时候往往不能很快在比较关系中过渡过来,常常面对为什么用乘法而困惑不解。所以,我们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进行形象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乘法和倍数的本质,懂得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简便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简单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认知:体操方阵中一列有5人,那么3列的话需要多少人?根据这个生活实用例题,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里的3列就是3个5人相加,也就是5的3倍关系,也就是相当于3个“一列”人数的总和,这样就可以用乘法来算出:5×3=15人。
1 / 3
如此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以形象的方式认知到比例的关系,让他们通过实践体验掌握厘定比例关系的方法,懂得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
三、讨论分量与总量关系
分量与总量关系是最常见的小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它广义上可以涵盖其他单纯的数量关系。尤其到了小学高年级,数量关系不仅仅只有比较和比例,还有这两种关系的复合型,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小学生掌握综合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见,让小学生掌握分量与总量的逻辑关系常常是提取复合型应用题有效信息的不二法门。
来看这个例题:小马去水果店买了2斤梨和3斤苹果,一共花了28.5元,已知一斤苹果6.5元,那么一斤梨多少钱?这道题就是我们在小学高年级中最常见的复合型数量关系应用题,我们可以从大的解题框架上概括为分量与总量的关系。于是根据:分量+分量=总量,得出:2斤梨+3斤苹果=28.5元,假如我们设梨一斤x元,这个关系式就可以表达为:2x+6.5×3=28.5元,脱化得:2x+6.5×3=28.5,很好理解,很容易接触问题的答案。
如此来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先通过分量与总量的关系建立解题骨架,然后再分步收入,一一化解分量之间的关系,就能形象地脱化出基本的数量关系,从而实际掌握现实生活中的解题方法,最终形成解题模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展开数量关系的训练
常言道:“熟能生巧。”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捋顺数量关系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设定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在短时间内抓住主要矛盾,准确厘定数量关系,找到恰当的解题思路。在练习中,我们还要发扬优良传统,努力让学生理解和应用传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如:训练已知什么,求什么,数量关系怎样?
1.国美某店卖出4台洗衣机,每台售价800元,一共可以卖出多少钱? 2.国美某店每台洗衣机卖800元,一共卖出3200元,请问卖了多少台?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B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