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欢迎阅读!

中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案例描述
舒子尧小朋友是一位六岁中班的渴望引起老师注意的一位孩子。这个原因来自于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父母关系的原因,他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的。由于家庭变故尤其是父母离异对围城的孩子无疑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困扰,形成与一般家庭的孩子不同的心态,其心理往往表现出一些消极的不良情绪和问题。在班级里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性格上孤独冷漠、早熟。他希望可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所以每次“工作”的时候认真完成,在手工活动上也比其他小朋友完成的快和好。
舒子尧是早上九点多来的幼儿园,到园之后便开始了自己“工作”。工作完成之后带班姜老师组织小朋友到户外活动,有的小朋友玩荡秋千,有的几个小朋友在玩你追我赶。在空地上有一个用木头搭起来的葡萄架子,上面有两根绳子是用来玩单杠游戏的,被老师们放在高高的葡萄架上面。舒子尧想要玩那两根绳子,想让见习朱老师帮忙拿下来,朱老师帮舒子尧拿下来后便被带班姜老师看见了,姜老师告诉见习朱老师太危险让她放回去。朱老师放回去后,舒子尧便生气了,一直在骂朱老师,并且还动手打了朱老师。因为这件事情,舒子尧小朋友心里耿耿于怀。在课间活动时,想要抢夺朱老师的眼镜,朱老师怕舒子尧把眼镜弄坏便藏到了午睡房间的包包里面。
中午吃过中饭之后,老师组织幼儿阅读活动,十二点半组织幼儿午睡活动。小朋友们都进入了午睡室,舒子尧小朋友看见朱老师不在,便去翻动朱老师的包包找出眼镜,便把朱老师的眼镜折断了。带班姜老师看见此情况,便告诉了朱老师舒子尧把她的眼镜弄断了。朱老师听到后哭了。姜老师让舒子尧待在午睡房好好反省,午睡结束后,姜老师耐心教育并告诉舒子尧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并把眼镜带回去修好再还给朱老师。
二、案例点评 (一)案例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舒子尧小朋友有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有多种表现或种类,著名的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性攻击和替代性攻击,
直接性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给予侵害,替代性攻击是寻找替罪羔羊发泄清秀。案例中舒子尧的表现属于以上两种攻击性行为。舒子尧攻击朱老师的意图在于想要单杠绳子的玩具,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想要单杠绳子你给我拿下来,你把它放回去,没有顺着我的心意走,我就不喜欢,我就要打你。”攻击只是他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二)教育建议
1.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这是从观察学习角度提出的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策略。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如禁止儿童看暴力影视等,同时要求成人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成人的教育使儿童形成对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这样,儿童在其他的情境中就能根据内部良好的认知结构调节、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
2.教育方法得当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家庭在矫治儿童攻击性行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在家庭管教方面,父母用忽视放任或严厉的惩罚来管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态度都鼓励和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需要给儿童一些惩罚,但惩罚时应注意:第一,惩罚要及时,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儿童讲清楚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第二,惩罚应和鼓励结合。对儿童的惩罚并不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自身”,而是可以采取停止玩玩具、看动画片等“惩罚”手段。当儿童表现出家长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或行为有明 显改进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进一步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循环。
3.重视内部因素培养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实际上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主要由三个子过程组成:第一,自我观察。个体对自己攻击性行为造成的结果进行观察。第二,判断。个体根据自己内部的认知结构和道德标准,判断行为后果的价值大小,以此确定自己在相同或类似情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R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