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欢迎阅读!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麦海燕
(东山培正小学 语文组,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510120)
【摘要】在学习、探索、实践新课程的今天,“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育人”、“悟道”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语言文字去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阅读教学;语文教育
一 前言
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是提高效率最有力的保证。坚决反对“满堂灌”的行为,更要防止教师的不作为。无论是语言的教学,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如果教师存在与不存在都一个样,那么,这种“课堂”就往往是低效或无效的。有种认识叫“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不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发展不完善”的主体,思想认识是需要引导的现实,因而,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正确的价值引导统一起来,那么有效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 问题提出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具有教书育人,教文悟道的优秀传统。在学习、探索、实践新课程的今天,“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育人”、“悟道”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渗透于语言训练中,利用情感因素,运用教育信息技术,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共鸣”、“顿悟”、“感奋”这样的心理内化效应,形成“知、情、意、行”的轨迹,从而实现“文道统一”。对于初入校门不久的小学生来说,要做到“文道统一”确实不容易。如何让孩子们“披文以入情”,运用教育信息技术,通过语言文字去“沿彼讨源”,发扬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三 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但因为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以“讲”代“读”单向地向学生输出信息的课堂教学现象仍未改观,即使也有教师在作出尝试,但课堂教学不乏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阅读课死守“整体感知———研读探讨———拓展延伸”这一模式,并不能针对文本灵活应用;课堂上贯彻的“合作”理念,只是让学生为合作而合作,看起来“全体参与”,实质是一无所获,更有甚者,课堂完全处于失控状态,乱糟糟一团,看热闹的,合作到其它话题的不乏其人。这不仅仅是理解偏颇,而是完全和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了,既失去了昔日传统教学扎扎实实的基础教学,又根本完成不了新课改注重的情感体验,以及审美情趣、文化品味等的提高。像这样一味追求“时髦式”的教学,看似轰轰烈烈,本质却是高耗低效的状况,如不加警惕,绝对会误入歧途,不仅丢了传统教学中“西瓜”,甚至连新课程的“芝麻”也拣不到,所以,新课改下一定要注重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目前课程改革效果不佳的原因,不在于理念本身有问题,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在于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课堂的“教学”价值,把理论简单、片面、甚至极端地拿到了课堂上,使得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不协调,这样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机会,自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最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踏踏实实地实施新课程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开展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四 研究策略
1 创设情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受到感染。
创设情景就是大量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凭借教育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描述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与作者感情共鸣的程度,从而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和教育。
就以归类识字(一)的第1课为例,情景教学的步骤基本如下所示:
凭借情境 带入情境 体会情境 运用情境
理解词句 感知表象 指导朗读 训练语言
教学时,我首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出示各种建筑时期不同且形状各异的北京建筑物图片,对北京作一番描述,把学生带入图片之中,整体感知北京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然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看图及老师介绍的资料,体会北京为什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古都”,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接着让学生看着图,想象自己正自豪地站在北京城中,会看到什么呢?再引导学生从单句到复句,加以修饰地说出一段言辞准确生动的话,使学生“情动而辞发”。
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课文的情境和感情,像身临其境那样表情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增添民族自豪感。
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善学、乐学,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刘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夫情必依于理,情得然后理真。”情景教学就是通过“抓住形”、“进入境”、再“激起情”进而“训练语”、“揭示理”,使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2 亲自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道理,接受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要发扬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应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教育信息技术体会作者的心情,再进行亲自体验,从中得出与作者相通的感受,并悟出其中的道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在教学《画鸡蛋》这篇课文时,我也是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总让他画鸡蛋:其一,是要训练他的眼力,使他能看得准确;其二,是要训练他的绘画技巧,使他能画得熟练。教后布置学生亲自体验,回家练习画鸡蛋,然后回来畅谈自已的感受。通过再次体验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循循善诱,学生热爱绘画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从而领悟到作文、弹琴、踢球等基本功都必须从小刻苦练习,才能练出真本领的道理。促使孩子们自觉、努力地锻炼自己,培养出坚强的毅志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通过这样精心设计,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把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识合二为一,使教学过程由复杂变得简单,从而使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3 推敲语句,使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感情,体会思想。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要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辩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和希望。”这里明确指出要从理解语言文字的“语义”进而体味内含的“情味”,最终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达到“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
语言文字是“表情”的符号。让学生锐利地触觉到语言文字中内含的情味,体验语言传输信息的情感性,产生感情上的和谐共振,进入感情共鸣的境界。对于领悟文章旨趣,产生情感内化反应,这是达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基本途径。如教《吃墨水》一文我抓住课文叙述的重点句,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将句子层层剖析,步步推敲,挖掘其中思想内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陈毅爷爷说的肚子里的“墨水”与他吃的相同吗?从“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了呢”这句话可以知道什么?通过步步分析,使学生不仅了解他喜欢读书,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后来成为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为祖国做出很大贡献。从而激励学生也要象陈毅爷爷这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如果对语言文字只是浮于表面的理解,启发不力,灌输有余,熏陶不足,教师又缺乏感人的情怀,那么情感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不要以为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绝对统一的,所以想当然地认为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就等于已进行了情感教育是极其错误的。认识上的片面性,方法上的简单性,必然导致教学效果就不理想了。
4 引导想象,让学生不知不觉地领悟真谛,获得享受。 设计,既要“深入”,有时也应该“浅出”,把繁琐复杂的语文教学内容以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准切入口,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研究,才能做到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当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引导想象,即运用各种教育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使学生脑现图景,继而进入“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兴趣爱美之情怀,在美的享受中自然地接受了教育,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大力倡导的。
正是由于教学设计的简约,提炼教学主线,教师才能抛开束缚,突出文章的重点,这正是所谓的“深入浅出、以少胜多”。只有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追求课堂教学的简约,才有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如教学《秋天》时,我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出示秋天的美丽画面,让学生听录音,领略秋天的美丽景色。接着让学生仔细观看课件,然后闭上眼睛想象那蓝蓝的天空,白云飘荡;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高大的梧桐树,飘落的黄叶;自由嬉戏的小鱼和蚂蚁……紧跟着推敲秋天到处一派丰收的景象,最后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堂自始至终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所以自然激起学生热爱美丽的田野,热爱美丽的秋天,这种爱美之情必将成为爱国之情,使孩子们在美的享受中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国家。
五 结论
有效的阅读教学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是一种面向生活的延伸,是一种关注全面发展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要更好地发扬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得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递的课堂,更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无疑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因为我们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关注学生一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荆建华 .智力多元论对教育的启示[M].河南教育报刊社,1999.
[2]苏华.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社,2000. [3]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叶国炎.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性教学新探[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童肖留.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M].现代语文杂志社,2010.
[6]李克东.深入开展网络环境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