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梁惠王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孟子梁惠王读书笔记
孟子梁惠王读书笔记精选
孟子梁惠王读书笔记(一)
寒假里,我读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读了这句,使我知道梁惠王是个贪图利益的人。然后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争利益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仁义的心,国家就会太平、慢慢地强盛起来。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我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仁义的心,有了仁慈和道义,心中充满关爱和礼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了,大家都团结了。只要团结国家就可以强盛。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人人都讲仁慈和道义,不争夺利益,处处关心、礼让他人,那么家庭一定会很温馨,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很融洽。 读《孟子》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文言文很难懂,但我会努力读下去。
孟子梁惠王读书笔记(二)
孟子为了实现他所信奉的“仁政”,奔波于各国,游说于各诸侯之间。然而,孟子的游说似乎并没有起到任何的一点作用。孔子说,春秋无义战。而在战国更是如此。即使这样,孟子还是希望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能够为天下苍生谋求哪怕只是一国以内的和平。而前往了被秦国所打败,亟需重振国威的魏。然而,第一次见面梁惠王就说了“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话,对于梁惠王而言,利吾国就是最重要的,但是他却不明白怎样的利才是利吾国。于是,就有了孟子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在孟子眼中,以“仁义”实于天下,将使天下皆幸矣。这种利不是小利,不是个人之利,而是以百姓为优,以天下为先的大利。但在梁惠王眼中,如何帮助自己重获土地,重新获得昔有的声誉与威望,这种利才是他所要的利。但这只是蝇头小利,只是为了梁惠王一个人的一己之私的私利。所以,后来孟子又有了“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所以,司马迁说:“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孟子明知梁惠王只是这样的一个庸人而已,却还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教化他,那么就可以有利于整个魏国百姓。只是,这样的希望最终也成为了泡影。
孟子,不是不讲利,只是不讲私利,不讲小利,他所追求的是大义,是关乎天下百姓的义。这样的坚持,使得孟子没有能够像驺衍等人一样取的生前的光辉,但这样的坚持也使得孟子为后世的人留下了可供学习的榜样。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始,曾有好友壶遂问他:孔子为什么要做《春秋》?意思即是问他为什么要做《史记》,当时,司马迁说明了两个理由:一为刺讥,即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批判意识,辨明是非,决断疑惑,增强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为治国者提供一面历史的镜子,让他时时警觉,把握前进的方向。二,则是颂扬。但是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被迫施以宫刑。智者修身,仁者爱施,忠义之士好施舍,忍受耻辱必须勇于决断,行事在于立名。此五者,是君子立于世的根本。所以,祸之大者莫过于利欲熏心,悲痛之极莫过于伤心,行为的丑陋莫过于侮辱祖先,耻辱之极莫过于宫刑。
而司马迁就接受了这样的耻辱,是一死了之还是忍辱偷生?司马迁选择了后者,原因,就是孟子所说过的`“利”。对于司马迁而言,自己一死确实可以解脱这种在世的耻辱和痛苦,但是,那样既不能完成《史记》的重任,也会被认为是求生乏术,罪大恶极,不能自免才去死的。如果活下来,那么《史记》就可以完成,那么至少为后世后人留下可供学习参照的只言片语,为后代的君王治理国家,后来的贤臣义士提供一点依据,为百姓创造一点福祉。就是怀着这样的想法,司马迁在屈辱中完成了《史记》。
这样的利与义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在孟子与司马迁的身上得到了映证的。
孟子梁惠王读书笔记(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孟子·梁惠王上》里的一句话,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这句话深深寄托了两千多年前孟子希望构建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与孔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敬老、养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
人之生命体肤受之于父母。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父母生养子女,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然而,人世间最难报答的也就是父母恩。孝敬父母长辈不能等,俗话说,子欲孝而亲不待,莫等失去时才后悔没有及时行孝。
我国早在1999年就已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当前全国约有1。67亿老年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他们年纪大了,有的甚至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照顾和爱护,安享晚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现代家庭形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小型化单个家庭已无力承担赡养老人的重任。据报载,超过七成的“80后”感觉照顾老人力不从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4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