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英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欢迎阅读!

小学英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摘要:阅读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通常是以单篇文章或文章节选内容为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整本书阅读的篇幅更长,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就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展开了研究,旨在提升阅读教学的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阅读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整本书阅读的目地是扩宽学生的阅读面,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现行的阅读教学基础上,增加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对原有阅读教学策略的完善,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构建合理课程内容
1.从“生本”出发,从“学情”出发,推荐适合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书目,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应以“学段性”和“经典性”作为择书标准,寻找经典书籍与学生生活认知相契合的点,给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让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及学段得到不同的文化滋养。 (1)学段性。低年级学生以感性形象思维为主,挑选读物时注重“趣味性”;中高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对于文质兼美的书籍更加期待,这时对读物的选择要体现“多样性”。推荐的书目要主题多元、体裁多样、内涵丰富,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感受作品的别样味道。
(2)经典性。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经过时间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就小学阶段而言,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应该是经典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绘本、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科普读物等等。
(3)选择性。立足于部编版教材篇目,以学生为本,“必读”与“选读”双线并行,体现开放性与选择性原则。不仅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做好质的甄别,注意量的确定,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
2.从“文本”出发,建构课内外结合的主题式阅读。
结合教材,关注与部编版教材密切相关的“整本的书”,做到教材内容与课外整本书阅读融合,让部编版教材由内向外延伸与发展。
(1)以阅读策略为经线,实现“篇”“本”联通。用联系、发展与延伸的理念,以某一主题或策略作为经线,建立起“一篇文”和“一本书”之间的联系,架构起“一篇”到“一本”的联通线。以阅读策略的指导、迁移、运用为主线,整合单篇、群文、整本书阅读,实现教材与整本书的融通,不仅为学生整本书阅读提供行走梯度,同时也为整本书阅读提供方法支持。
(2)以文本特色为纬线,实现“一篇”“一本”的联系。整本书与教材的整合,要遵循一定规律,立足一个点,拉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围绕“文本特点”实现“篇”“本”互补、互构和互融。
二、有效实施教学策略 1.自读与共读相结合。
在教授过程中按课外自读、课内共读的教学思路,组成课前自读、课中指导课、课后重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在循环反复、螺旋递进的阅读中,承前启后,从课内走向课外,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加深理解和感悟,丰富阅读体验,感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1)课前自读重在明确阅读任务。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自主阅读是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形式。在阅读前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采用“阅读单导读”方式,明确阅读时间、阅读进度和阅读任务,让学生心中有数、行之有据,为课外自主阅读搭建支架,也为课内阅读交流作好铺垫。
(2)课中指导课重在激发阅读期待。全班学生共读一本书,相互交流、相互分享、共同成长。“共读”,重在激发阅读兴趣,渗透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品质。 (3)整本书阅读重在应用阅读方法。无论是“自读”,还是“共读”,都应当智慧地教学生学阅读,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依据不同学段的学情学会默读、浏览、略读、跳读、速读、批注、摘记等读书方法,学会运用预测、提问、视觉化、连结、联想、重读、讨论、推理等阅读策略。整本书阅读应该以泛读、速读为主,以精读、细读为辅,有时还需要略读、跳读,这也是与单篇阅读最大的区别。 2.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整本书阅读,要略读与精读搭配,只有这样,阅读视域才更宽广,思维才更清晰,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认知和体悟才具有完整性、丰富性。
(1)略读。就是大概地将书浏览一遍,抓住重要语句,提取关键信息,了解主要情节、内容概要、结构脉络即可,重在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2)统整。是通读全书后,将散乱无序的信息按照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并呈现,让学生一目了然。
(3)精读。精读是在略读的基础上,聚焦书中的人物或精彩片段精心细读,是一种有思考、有深度的阅读,是一项专题交流。精读就是要解决好“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教师要用语文的眼光去审视和考量整本书,从教学目标、学情特点、整书文体特点等方面,对精读内容进行甄别,从整体中遴选局部,引导学生精读深思。
①读什么。要遵循文体特点,设置合适主题。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文体思维。因此,应设置阅读主题,遵循文体特点,准确定位教学价值,选取最能体现文体特征的内容来精读。
②怎么读。一要默读思考。给学生安静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话题,细细地品读,默默地思考,静静地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默读有利于学生思考、比较、推敲、揣摩,能唤起学生独特的联想、体验和认知,是一种颇为有效的精读策略。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可以边读边做记号,在重要的或关键的字词句上圈点勾画;可以摘录书中的好词佳句及精彩语段,还可以边读边做批注,把自己的阅读思考、阅读困惑、阅读感受随时记录在书的空白处,与书中的观点碰撞交融,与书中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这样边读边思,边读边写,
有利于学生心无旁骛地潜心会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阅读境界;二要互读交流。阅读的本质是对话,阅读的乐趣不只来自作品本身,更来自于阅读的讨论与分享。要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发现,交流的形式除口头表达外,还有阅读记录卡、精彩片段赏读、情境表演等多种。“互读交流”充分利用阅读共同体的能量,丰富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实现与自己、他人、作品的三重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从略读到精读、从整体到专题的阅读过程,也是思维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③写书评。读完多本书后,可以让学生讲述“我最喜爱的书”,引导学生从“抓住整本书的看点、巧妙设置悬念、交流阅读感受”等方面推荐好书。这样学生就可以将书中读的内容变成写的内容,营造了阅读与习作融合共生的语境。
在当前“碎片化浅阅读”盛行的背景下,整本书阅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现实的意义,能够推进真语文课程发展。目前我在思考能否将重读与练笔相结合,由读到写,从吸收走向倾吐,促进语言的运用,让整本书阅读在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中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vX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