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2023-01-08 17:43: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欢迎阅读!
素养,具备,教师,历史
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才、学、识

什么是才、学、识?其实就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教师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无论传统教学还是新课程教学这一素养都极其重要,对历史教师而言尤为突出。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学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种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

1.史才,在现代背景下,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共同构成了历史教师“史才”的三个维度。

2.史学,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开放的历史知识。现代历史教师要经常钻研大学教材,以便“温故而知新”,同时,还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信息和成果,要站到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而不能把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作自己教学科目的主人,让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如同字母表对于已掌握修辞学奥妙的人一样。

3.史识。

常听人说,历史不外乎由时间、地点、人物等简单要素所构成,不需要动什么脑筋,死记硬背即可,哪怕是数学语文基础不行,也能做好史学研究。其实不然。“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是对一名优秀历史教师特点的精要概括,也是学生的期望和要求。由此可知,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史学”,还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史识”。史识,就是识见、义理和判断力,就是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表述等能力,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具体表现为在一定的“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用今天的话来说,“史识”就是要做到见微知著,洞察底蕴,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言人之所未言,知人之所未知,启示当今,预测未来。史识的最高追求是看是否具有预见性。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莫不如此。比如托克维尔、比如埃德蒙·柏克、比如阿克顿勋爵。太史公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孟之“昭明好恶”,“光扬大汉”,就是他们对“史识”的追求和认识。

关于史识,梁启超先生在《史家的四长》中有一段精彩表述:“史识是历史家的观察力。做一个史家须要何种观察力?这种观察力如何养成?观察要敏锐,即所谓‘读书得间’。旁人所不能观察的,我可以观察出来。凡科学上的重大发明,都由于善于观察。譬如苹果落地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牛顿善于观察,就发明万有引力。开水壶盖冲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瓦特善于观察,就发明蒸汽机关。在自然科学,求试验的结果;在历史方面,求关联的事实。但凡稍有帮助的资料,一点都不放松。”这虽然是对历史家的要求,但对普通人的读书学习未尝不是很好的建议。也许,作为历史教师的要求没有必要那么高,但对“史识”的追求确工作学习的“须要”。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也许一辈子都成不了历史学家,但确应该一辈子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去工作。”

确实,如果我们一辈子的历史教学都是“观点搬运”和“知识贩卖”,那我们的教学命将是多么的单薄和单调!同时,教学中处处充满着对教师“史识”的要求。如“解读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诱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整合运用知识”、“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等。再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具体要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必修课„„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和高尚的情感,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要落实上述教学要求,就体现出教师“史识”的重要作用,单靠“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是不可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帮助的。 教学中,中学历史教师的“史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对历史现象的辨识、历史规律的觉悟和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识等方面。首先应该是在教学中能够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常之中看风景。


但凡优秀的教师,都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方法,他们教学的优秀主要表现为在平常之中总能给人不平常的感觉,并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走神,生怕一不留神就会漏掉一个精彩片断。比如在讲授历史必修II《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时,巧妙讲解“什么是‘洋货’?‘洋货’有什么优点?”“‘洋货’只能靠‘特权’才能涌入吗?”“哪些属于特权?开口通商是特权吗?”“‘洋货’的涌入有没有必然性?”“‘传经济结构’是什么结构?其‘瓦解’的表现是什么?怎样看待它的‘瓦解’?”等一连串的问题,抓住了教材的本质和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深刻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实质,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不仅是问题设计技巧问题,这首先是认识问题的技巧,没有认识问题的独特视角,就不会有设计问题的技巧

其次,要能读出文本和材料隐含的知识,即所谓的“隐性知识”。钱穆先生在《中国史学名著》中说:“史书最重要的要能看出当时这许多史事背后的实情和意向。”既然是“隐性知识”,就需要挖掘,就是因人而异的。同一节课不同老师上出的味道是不同的,课堂容量也可能有很大差别,原因之一就是对文本的挖掘程度不同,而这种不同又取决于教师“识见”和判断。

还有,要善于发挥历史材料的光彩和育人价值。记住历史知识不是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来自于对历史事实的感受。例如,《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作为文艺复兴的杰作和代表,它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去探究蒙娜丽莎的原型是谁,而在于它对美的表达和传递,使人们发现人生本来就是美好的,是值得珍惜和需要创造的,这就是“人的发现”。进而揭示达·芬奇是怎么制造出这一“永恒的微笑”的――人体解剖和人体比例知识的运用。还有教师进一步引导出新问题――“《蒙娜丽莎》真的是在笑吗?”“长期以来,人们称达·芬奇的这幅作品为‘蒙娜丽莎的微笑’,但研究显示,达·芬奇在蒙娜丽莎左侧面颊巧妙地利用了光线的变化,使人产生了错觉,当欣赏这幅作品的时候,由于每个人关注画面的点不同,欣赏作品的位置不同,由此看到的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也就有所不同了。当你深情注视蒙娜丽莎的眼睛时,她在向你微笑,而如果你看到的是她的面颊,那蒙娜丽莎就会忧愁地看着你。”①这样的《蒙娜丽莎》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可能会是终生的。这样的教学考验的是教师对知识的选择与取舍,而选择与取舍是由教师对知识的认识决定的。

尽管历史教师的“史识”不一定是为了解释重大历史命题或探究历史奥秘,但在教学确实非常重要,而且我们还常常要回答学生的“老师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之类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提高。如何重视,我们只有抓住我们的工作本身。

读书是根本之途。史观的运用、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史识的孕育,无不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事实,再好的理论也无用武之地。掌握了足够的历史事实,即使理论薄弱一些,只要勤于思考,也会获得有益的认识。” 从前蒋廷黼任清华历史系主任时感慨,历史系有老师能将《汉书》的版本源流、各版本异文得失说得头头是道,却不能就汉历史作高屋建瓴的讲解。就是这个原因。“史实掌握得越少思维越死,史识掌握多了,思维自然会活起来,也准确得多。”②历史教师都经过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掌握了相对丰富历史知识,读书的目的除了增长知识和见识外,应该以历史思维训练为主。从这意义上讲,历史教师应该多读历史随笔、专题研究等思维含量较高、思维冲击力较强的文章和著作。过去,强调读书要有独立见解,现在,在形成独立见解之前更强调独立判断。因为,现在历史著作者的身份走向大众化、多元化,作者的史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在这种“多元化”的时代,读书首先要判断,要从当前泛滥即将成灾“历史著作”中淘金。

思维训练是应有之义。“史识”是艰苦的历史思维的成果,“史识”水平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这种训练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但这种训练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包括新课程课堂教学

就是对课堂思维训练的强调。“没有思维难度的课堂,就无法实现受教育者内心精神的主动生长,更无益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④

人生是“史识”之源。史学的价值和史识的重要都是针对人生的需要而言的,即“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的人理解历史的媒质是在现实中获得的人生经验。一位商人朋友说,“一位老师如果只囿于自己狭小的工作圈子,而对现实社会的发展没有认识,就不可能给学生有效的教育,也就不能算是一位优秀的老师。”萧功秦教授认为,“人文学,尤其是那些人文性特别强的学科,学者的个人经验至关重要。”文章还例举了很多实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5T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