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22-12-27 05:2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欢迎阅读!
第二课堂,思考,高校,建议,建设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理念随之更新,高校教育从以往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第一课堂教育高校教育逐渐转变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并重,力图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互融、互通互动,顺应人的成才规律。本文作者通过以下两方面说明“关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一、对高校第二课堂的思考,二、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思考,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而大学教育的普及性内在的推动了传统高校教育从专业性向综合性的转变,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期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知识技能不再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风向标,组织更看重的是个体运用知识的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下,第一课堂更多的是承担基础理论知识,而运用知识的管理能和可迁移技能就需要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的补充。高校第二课堂的开展就是顺应这一发展方向应运而生的。第二课堂有着丰富的人文科学活动,在道德,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有着生动的体现,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兴趣和生活乐趣。第二课堂的出现和发展创造性的深化了高校教育内涵,扩大了高校培养方式,成为了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高校第二课堂的思考

人们在研究教育发展历史教学方式演变过程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发现以往作为“课外活动”存在着的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第二课堂该怎样界定?依据是什么呢?究竟什么才是第二课堂,它的内涵和外延又是什么呢?我认为,第二课堂是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把在规定时间里依照规定教材实施的教学任务称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在第一课堂以外完成的,与第一课堂息息相关的人才培养活动称之为第二课堂。因此,第二课堂应具备时间性,自主性,相关性三要素。

1时间性。第二课堂的开展应该在正常教学即第一课堂时间之外进行。必须明确的是高校作为培养高等素质专业人才的地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第一课堂注重的是普遍性要求,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医学院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性明确,因此第二课堂必须是在保证正常的专业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前提下,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发展而进行的,主次上不能本末倒置。

2、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老师或者辅导员要转变角色,从第一课堂的主导转变为第二课堂的引导。注重对人才的个性发掘,因材施教。学生通过自知自觉从而自主选择第二课堂的类别,从兴趣出发,辅助主业,自主学习。第二课堂的开设具备第一课堂不具备的活泼、多元、参与性强等特点,与第一课堂的标准化相辅相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3相关性。第二课堂的设置应该是与第一课堂息息相关的。学生社团的开设、实验实践课程的开展、志愿者活动的举办等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内容的设置,应该与学生第一课堂有相关性。另外,第二课堂的开设要以人的成长规律为基础,依据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水平和能力,细化第二课堂内容。例如对大一新生,他们对大学更多的新奇和调整。对于他们,应以知识普及,培养人际关系为主,通过一些讲座、社团、联谊等活动,从打基础做外围开始,逐步培养专业兴趣,辅助专业学习,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他们经过几年学习以满足好奇心为主参加的社会活动告一段落,这一阶段可以通过组织科技项目小组、学术论文报告会、中医药文化沙龙等活动鼓励他们将兴趣转化为研究动力。就医学院的学生而言,要鼓励其多跟师,早临床,多临床,提高实践能力。


二、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建议

1.加强制度管理,建立切实可行的第二课堂规章制度 第二课堂的开展在管理和监督环节不完善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想的好,做不了”的情况,最终不了了之。为此,对于第二课堂的设置,高校要加强认识,提高重视,校方应成立专门的第二课堂管理机构,完善第二课堂体系,对第二课堂的设置建立准入机制,严格把关。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不定期对第二课堂进行检查。同时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出一些量化指标,促使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向规范化发展。 2、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第二课堂健康发展

高校的第二课堂多是由学生社团来承担的,社团化的第二课堂多元化,参与性十分突出,但由于高校社团较多,活动开展十分频繁,许多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交叉重复,学生在社团成立之初往往热情很高,但随着组织人员的更换,时间的推移,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学生参与的热情会受到影响,有的社团人员流动性很大,导致社团规模萎缩,甚至有名无实,更起不到第二课堂应有的功能。因此,需要专业教师适时引导,发挥教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先进性,帮助社团积极、健康发展。 3、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Pf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