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2022-08-31 06:49: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二、题解: 《春江花月夜》

是全诗的灵魂。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 都是

在月光下展现出来的。全诗以月升起,以月落结。 三、听配乐诗朗诵

朗诵前,思考:本诗题目有什么特点?

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四、集体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诗歌春江花月的自然的景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1-2: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分两层: 第一韵为第一层:写月共潮生、光照万里的景色。 第二韵为第二层:写月照花林景色。 第二部分(3-4: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主要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 第三部分(5-9,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分为三层:

第五韵总写游子思妇两地相思之苦。

第六七韵写高楼思妇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 第八九韵抒发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 六、赏析

【抒情层次】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 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1、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景物美

2、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

3

情感美

(一)景物美

第一部分:描绘的景象?春江花月图意境?

在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勾勒了一幅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春江花月图。自然美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纷至沓来,它们因为一轮明月的映照,达到了美的极致。

手法:虚实结合、比喻 (二)哲理美

1.第二部分面对明月,诗人产生了什么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3寄蜉蝣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


壁赋》

4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小结:千年的叹问:宇宙无穷、人生短暂。主要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

2.那么,诗人是不是太悲观消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诗人跳出了个人生命意义的小圈子,用博大的情怀来关注人类,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哀而不伤

苏子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三)情感美

1.第三部分:写了哪几种情感?

第一层: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 第二层:思妇怀远。 第三层:游子思归

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不胜愁,愁什么?谁在愁? 白云:喻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青枫浦、南浦:泛指送别之地,类似长亭 “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杜甫《南浦别》 扁舟子:指漂泊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泛指相思之所。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两个问句表明什么?

不确指某人的分别,揭示聚散离合、相思爱恋乃人世间普遍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4.如何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

1

(2) 3

4(写难以相见的无奈)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捣衣砧[zhen]:最易触动思亲怀人之情。 虚实结合:明写月,暗写愁。

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鸿雁鱼龙:指信使。

心理描写:愿逐月华、鱼雁传书而不得,愁苦加深。后(写难以相见的无奈)

6、第游子思归之情) 这几句如何表现游子思归之情的?

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


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1、时间上,落花,表伤春惜春表达思归之切。 2、空间上,无限路,表达有家难归之无奈。 3、借落月意象,烘托思家不得的凄苦伤感。

9、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结尾落在一个字。花落了、春尽了、月沉了,全化为了浓浓的情。故言春、江、花、月、夜五字,最显一个月字,盖月非月,月乃人之魂也,月乃人之情也

中心思想:本诗融景情理为一体,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从而形成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成为诗中的绝响

(一)写作手法:

、诗中多处用了比喻。“月照花林皆似霰” (明喻)。“空里流霜不觉飞” (暗喻) 二、运用拟人手法。“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可怜楼上月徘徊” 三、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四、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二)艺术境界

内容: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1)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为外在线索。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思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画意的场景,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令人难忘。

2)意境朦胧、空灵、清幽,蕴藉。

整首诗笼罩在月、春、江、花中,朦胧、空灵,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人生真谛的追寻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幽,蕴藉。

3)诗情优美,哀而不伤。

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朦胧、迷惘、柔和的情调,像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李泽厚: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六、课堂小结

是一轮明月,成就了春江月夜如诗如画的美景;是一轮明月,引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无穷感慨;是一轮明月,平添了思妇游子的几多愁情?一轮明月将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诗歌的境界十分开阔高远。

李泽厚: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Rr.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