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报到率及其影响因素》,欢迎阅读!

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报到率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辛琦媛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7年第5期
一、学前教育专业报到率现状分析(一)学前教育专业报到率呈上升趋势。在特定范围内,研究学前教育专业报到率就是指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占学前教育专业总人数的百分比。2013 年学前教育专业报到率为60%;2014 年为80%;2015 年专业报到率上升至96%;2016 年专业报到率已达到100%。从总体看,学前教育专业的报到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学生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比例也逐年提升。(二)服从调剂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2013 级服从调剂的学生占39%;2014 级服从调剂的学生减少到20%;2015 级继续减少至3%;2016 级没有服从调剂的学生。从总体看,服从调剂的学生数由原来的与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人数相差不大,到四年后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三)男生报到率呈上升趋势。2013 年有一半男生服从调剂;2014 年所有男生都是志愿填报学前教育专业,其中有一半男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第一志愿;2015 年没有招收到男生;2016 年所有男生把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第一志愿。从总体看出,男学生专业报到率呈上升趋势。(四)学前教育专业报到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个人因素是影响学生报考专业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也普遍影响学生的志愿填报。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本身课程设置具有特殊性,所以专业自身因素对报考也有影响。
二、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报到率的因素(一)学生个人因素1.性别因素是影响学生填报学前教育专业的关键因素。查阅以往的文献看出,很多男生在填报志愿时考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可能会从事幼师工作。他们认为幼师更适合女生,所以并没有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在对幼教职业喜好程度的调查中,7 名被调查的男生中有2 人感觉一般,2 人不太喜欢,2人表示很不喜欢,只有1 人表示非常喜欢幼教职业。随着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逐渐了解,男生对本专业态度有了转变和重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男生愿意填报学前教育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2.学生的专业兴趣、热爱程度。按入学年份分析对专业的喜好程度,2013 级选择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占27.3%;到2014 级有该倾向的学生占30%;2015 级占33.3%;2016 级已经占到50%。因此,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不断了解,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学前教育专业。(二)家庭因素2013 级认为家长对报考学前教育专业非常影响和比较影响的占33%;2014 级有此倾向的占43%;2015 级占63%;2016 级占到了67%。随着学生入学年份的增加,家长对填报学前教育专业的影响程度增强。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专业的选择与个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长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相当关注。在关于家长对幼教职业认可度的调查中,有34%的家长认可幼教职业;有41%的家长对幼教职业一般认可;还有25%的家长并不认可幼教职业。其中,母亲对幼教职业的认可度略高于父亲。家长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可体现在他们看到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和就业前景上。因此,根据孩子成绩的落点和家庭条件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而不认可则体现在其他各种因素中,包括学生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长对幼师的态度等等。(三)学校因素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学生填报志愿前比较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占15.4%;一般了解的占43.1%;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占39.8%。所有被试中,只有30%的学生在填报志愿前登陆了高校网站查阅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查询成为了学生获取报考信息的方便途径。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对心仪专业多方比较,进而填报自己的理想志愿。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并不十分了解。这除了与学生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趣外,也与学校对学前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关。
在对“登陆了该校网站而没有查阅到我所期待的学前专业信息有些失望”的吻合程度调查中,2013 级选择非常吻合和比较吻合的占21%;2014 级有此倾向的占34%;2015 级占36%;2016 级占70%。由此可见,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期待增加,原有的信息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招生宣传是展示学校形象、吸引学生报考的重要措施。在这一点上,学校的宣传力度
明显不够。学前教育专业在校排名、师资配备等因素。高校办学实力与水平是影响学生报到的直接因素。在关于专业排名对报到影响程度的调查中,2013 级选择非常影响和比较影响的占12%;2014 级有此倾向的占37%;2015 级回落到23%;2016 级增长至50%。有部分学生在调查问卷的开放式问题中认为高校学前教育师资的发展也影响到他们填报学前教育专业。高校应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师的数量。突出本专业优势,使学前教育专业在学校具备一定的地位。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因素。学生在填报志愿之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占到了总数的80%。在关于课程设置对报到的影响程度调查中,选择非常影响和比较影响的占总数的23%;选择一般影响的占31.7%;选择不太影响的占31.7%;选择很不影响的占13.6%。可见,虽然学生报到时不太了解专业的课程设置,但其课程设置并不十分影响学生填报学前教育专业。在开放式问题中,有部分学生更关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因此,地方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与学科布局对学生的报到略有影响。
(四)社会客观因素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尊敬度不高。从2013 级到2016 级,学生认为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尊敬度由原来的不太良好过度到了比较良好。有47%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影响他们到学前教育专业报到。长期以来,因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简单,基本上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都能担当。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幼儿园教师并不符合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不具备教师资格证。因此幼儿园教师被视为是阿姨,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幼儿教师职业工资待遇不高。在关于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的调查中,2013 级选择不太良好和很不良好的占60%;2014 级有此倾向的占57%;2015 级占47%;2016 级占20%。可见,随着社会对幼教事业的了解,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一定的调整。但调整幅度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尽管国家颁布了“国十条”,全国各地也在采取行动重视幼儿园的数量和入园率,却忽略了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国十条”中虽有提到“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却没有给出一个具体可行的办法和计划,所以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也很难落到实处。
(五)专业因素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的认同。2013 级有此倾向的占51%;2014 级占40%;2015 级占70%;2016 级占93%。从总体上看,有67%的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前景影响到了他们填报学前教育专业。因此,专业的前景如何是学生选择专业的重要参考。专业课程设置难易程度的认同。70%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是一种需要具备艺术能力的专业。而所有被调查的学生当中只有33.3%的学生在入学前具备艺术特长。他们认为自己的艺术技能达不到幼儿教师的标准,更不及专科幼师的技能水平,所以影响了他们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另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大致分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因此,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也顾忌自己的薄弱部分能否通过考试。这当然也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关。其实本科层次的幼教师资更具备操作和研究兼能的优点。课程设置的难易程度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关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报到率的建议(一)善于观察,尊重学生兴趣。家长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喜好。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如:学校可以借鉴台湾省“大学生入学考试中心兴趣量表”,提前对学生进行有关兴趣类型的测试。地方高师院校也可以尝试大类招生,到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再根据学生兴趣点细分专业。(二)加强宣传,提升幼教形象。依照国家对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将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落到实处。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学前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学前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和准入制度。切实提升幼教师资的待遇,努力提升和转变幼教职业形象。高校也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宣传。首先要明确宣传重点,包括专业特色、专业的师资和培养方向等。此外,学校还应从报考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制定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招生宣传计划。最后,充分利用多种传媒途径,在招生宣传的最佳时间进行合理而灵活的宣传。比如高师院校在招生时就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解释,详细说明专业培养方向,这样会对报考率有所改善。
(三)拓宽途径,建立辅导机制。在欧美国家,从中小学就已经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辅导,并且拥有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辅导机构;为学生配备高素质的辅导人员进行就业指导,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比如依据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对高考生进行职业——人匹配测试,帮助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有的放矢,提高就业匹配率。(四)优化设置,调整课程比重。调整理论、技能、实践课的比重,适当减少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学校可以多安排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涉猎学前教育的相关书刊,拓宽视野。还要重视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定期组织去教育一线观摩实习,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举办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幼教职业的重要性,丰富学生的生活。还可以邀请优秀的一线教师为学生做心得讲座,获取间接实践经验。在技能方面,随着理论课程的精简,学生技能训练的时间变得充足。技能课的授课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考核,定期组织技能测试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