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正确养生之道》,欢迎阅读!

正确养生之道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养生热”的兴起,市场上养生书籍五花八门,让老百姓在选择养生书籍过程中出现了误区,甚至容易上当受骗.在“养生热”中,鱼龙混杂的现象也引起人们的担心。2010年,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张悟本,假借“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之名出现在公众视线中,骗取了很多民众的信任。他称“绿豆治百病”,一时间市场上绿豆价格翻倍;他称“钙片万能”,第二天药店的钙片脱销。张悟本身份被拆穿后,百姓一片哗然。事实上,张悟本并不是第一个被拆穿的专家,从宣称“每天一个地瓜保证不得癌症”的林光常,到宣扬“生吃泥鳅能去火”的马悦凌都是近年来轰动一时的伪养生专家.
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岳君认为,老百姓之所以如此痴迷于养生,甚至产生普遍的健康焦虑心态,一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只满足于温饱而是更加看重健康,养生兴起是必然;二是由于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引发百姓对于自身健康的忧虑,所以想方设法追求养生。 为此,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华养生学》的作者杨玉辉认为,“养生热”需要理论作为阐述机制,也有必要对社会上一些对养生学的否定作出科学的回应。同时,作为第一本全面系统阐释中华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开创性著作,也是支援养生文化产业,提供理论基础。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研究所副所长刘长喜认为,养生是在文化的基础上的一种能力。我们要经营健康,享受生命,就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用其“术”。没有理论基础,错用“术”会适得其反。
众所周知,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养生热就是违背养生的体系,将养生体系中某些个别分支体系的功效过分夸大化,比如足疗养生、按摩养生、饮食养生等,由于上媒体、网络等的过份包装和不正确引导,形成的分支体系中的养生出现过热,就叫养生热。
以“张悟本事件”为代表的食疗养生热的现象是:大众参与食疗养生的热情高涨,食疗养生虚假繁荣;养生明星门诊号被炒得一票难求,门诊号价格离谱;利益关联的物质参与,囤积物质,价格严重偏离价值;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际情况盲目模仿跟风,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热潮过后,又造成行业的异常低迷,使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却遭到质疑。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急需养生”有人这样说道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1.养生先养心。养心就是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想得开,放得下,始终保持心情的平和。对人与事,不要斤斤计较,要对他人多着想。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要保持正常的七情。养心要心静自然,自己达不到的事情,不要去想它,不要妄想,不要过分的追求,要知足者常乐。当然不是不要追求的目标,而是有目标努了力就可以了,胜不骄,败不躁。比如你总想比人家过的好,过不好也不能去上吊。能人背后有能人,
追求过高了,一辈子也达不到。养心要勤用脑。养心不是什么也不想,脑子不用就痴呆了,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当然用脑过度也不是养生。
2.养生要养体。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任何劳动和运动,只要不是过力的,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这就要求人们要勤于动,不要懒,动则促进气血周流,懒则气血流通缓慢。体育锻炼是一种锻炼,劳动也是一种锻炼,但不能过力,过力了就会积劳成疾。当然体育锻炼过力了对身体也会有害的。人体不断的活动,保证气血的运行畅通周流,才会有健康的身体。
3.养生要合理饮食,保证身体的需求。人体需要各种物质,不能偏食,不能过饱过饥,人缺少了哪方面的营养对身体也不利,过多供给了营养,造成了体内某物质的堆积对身体也不利。所以饮食要全面适当。
4.养生要维护身体的健康。人的身体就象机器一样,要不断的维护和保养,要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有了毛病就要修修,先是预防为主,一旦有了疾病就要抓紧治疗,只有去除了疾病,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5.养生要注重养脾胃和肾。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肾藏精生髓,是人体生命的精华,肾衰退了,人体就要衰老,脾胃运化是供给人体生命需要的源泉,所以要注意保养脾胃和肾。
如今,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减少疾病和虚弱,而是需要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全面健康;健康也不仅仅是指人均期望寿命,而是要考虑如何增加人们的“健康生命年”。国外有些企业,国内也有的单位重视职工的健康,并采取新的政策,即对那些长期在工作岗位上坚持正常工作的身体健康者予以奖励。想想也是有道理的。一个人身体健康,不生病治疗休养,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仅能创造高效益,而且减少了多少医药费用,免去了多少家人、朋友、同事、领导们的操心和看望。对于这样的好同志难道不该奖励么?我们需要在节假日看望那些伤病员,但更应该鼓励嘉奖那些身体健康的工作者,这要逐步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有利于我们民族健康向上的好风气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L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