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探析论文

2022-10-22 12:57: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西文化差异探析论文》,欢迎阅读!
文化差异,探析,中西,论文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在语言交际中英汉语言呈现出的诸多文化差异。本文试图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非语言交际等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1921:221)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环境的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文化差异。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由于是岛国和受来自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响,语言上也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比如在春天,西风给英国带湿,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颂》):“It i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春风送暖,百鸟欢唱)这样的诗句;而在中国,西风意味着秋冬的箫杀、寒冷,所以就有了西风留旧寒”,“昨夜西风凋碧树这样的诗句,东风才是春天的风,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英国由于在历史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英语中积淀了,to rest on one’ soars, all at seam, fish in the air, an odd fish, miss the boat,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等等。而古代汉民族主要居住在内陆,以土地为生。和土地有关的词比较,土皇帝土专家。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spent money like water, 翻译成汉语就成了挥金如土 二、历史传统的差异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社会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已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则不偏不倚、公正和谐在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举例说明,“individualism”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常被译成汉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这就使人们产生曲解,误认其为贬义词,实上,在西方individualism是个褒义词,可译为个体主义个性主义”,利己主义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词。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尊老敬老,“某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李老老先生老爷爷老领导等。西方国家是不能用“old”称呼老人的,英美人不喜欢别西,,“You are so old, Let me help you.”(您年龄大,我扶您过去)在他们看来,“old”不中用


会负担的代名词,意味着风烛残年来日不多。和old相比,他们更愿意被委婉地称作是senior citizens(年长的公民)。再如:汉语中的凤凰涅盘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施效颦,对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必然是一头雾水。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比如打招呼,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说下班啦?”“您到哪儿去?”“什么去?”,而在西方文化,这不属于问候语,而是真实的问题,他们会觉得:问我吃饭了吗是什么意思?你要请我吃饭呀?我到哪儿去,去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

比如中国人招待客人时,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自己也要一再地说:“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Help yourself.”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

中国式礼貌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一种美德,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一位学生的英语口语较好,外教表扬她“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而这位学生则回:“Oh, no, no, my English is poor.” 外教不知如何是好。另一则笑话:一位汉语教师教过了拍马屁这个词语后,没讲清其文化内涵,几天后,老师夸奖一个留学生汉语讲得好,学生回答哪里哪里,老师你在拍我的马屁!”老师听了好不尴尬。

英美人在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时习惯说:“Thank you.”中国人往往回答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就成了“It’ my duty”,英美人听起来“It’ my duty”的含意是:“这是我的职责”,言下之意:我本不想做,但是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应是“It’s a pleasure.”, “Don’t mention it.”“You’re welcome.” 四、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太极,其精神也可见于日常语言当中,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隋唐时期,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随着佛教进入中国文化的主体,汉语中出现了很多与跟佛教有关的词语,:“阿弥陀佛一尘不染天花乱坠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从全球范围而言,英语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莫过于基督教了,其教徒众多,区域广阔。教自597年传入英国后,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如angel, monk, creature, deluge, religion, dean等。现代英语中的许多习语和格言出自基督教的,: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a fly in the ointment():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Lord blesses me (my soul)! By God! Go to hell等等。这些简约生动的习语在英美国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思维方式表现于语言形式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文化由于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tY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