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党建新机制

2022-12-25 15:29: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探究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党建新机制》,欢迎阅读!
新机制,学生社区,党建,探究,高校
探究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党建新机制

【摘 要】高校学生社区的概念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而出现的。随着社区研究和探索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区党建的必要性也得到了高校的认可,同时也面对着相应的各式各样的挑战。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特别是社区育人功能要求要探索一种适合、科学、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社区党建新机制。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党建;新机制 1、高校学生社区

完善的社区建设和丰富的社区生活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这个国家的社会向成熟的标志。最先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社区的概念,是指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文关怀的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种团体,并不是根据自己意愿的选择,而是因为他们生长在这个团体内。

高校学生社区的概念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而出现的。高校学生社区是相对独立于校区,主要实行社会管理的生活区域,它不仅具有相对完善便利的生活设施,是学生住宿的良好场所,而且也是学生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团队精神、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培养和形成的第二课堂。

高校学生社区具有与居民社区和校园不同的特点。与居民社区相比,高校学生社区作为社区的一种新型模式,具有社区的一般特性。但是,其主体具有更高的同质性,是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的大学生;与校园相比,学生社区的生活设施丰富,管理体多样,具有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所以,根据高校学生社区的特殊性采取适当的教育管理方式、提倡符合学生需要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形态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在高校学生社区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众多的高校意识到了社区育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

目前,高校学生社区已由原来的校区内有组成部分转变成为相对独立于校区管理的、实行一社会管理的学生生活区域。在学生社区里,学生实际上受到学校、社区开发商和社会物业等的多重管理。这种多重管理在带来一些工作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学生社区里存在着学生与物业、学校与物业、学生与学校等之间的多重关系,学生作为社区的主体所面临的情况和所要协调的关系较为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学校不得已成为上述多重关系的协调者,学生在社区里的主体性作用得不到体现,甚至时有缺失。 2、高校学生社区党建的必要性

随着对高校学生社区研究和探索的不断深入,党建在社区建设中作用的发挥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必要性也得到了国内高校的认可:

2.1高校学生社区的发展方向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更加需要发挥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作用,从而起到凝聚人心、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

2.2完全学分制的实行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增多以及活动空间的增加。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日益多样化,学校出现了一些新的群众性组织和活动群体。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把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把各类自发的健康的群体活动组织好,保证学生能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和提高其它方面的能力,是摆在社区党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


2.3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盲点空白。为此,一些学校开始尝试性地在学生社区建立党支部,而学生社区党支部的工作仅仅是登记学生党员、向该党员所在的院系党组织反馈在社区的表现情况等,因而其影响力和渗透力都是十分有限的。事实上学生对社区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甚至很多学生感觉不到社区党组织的存在,使处于传统模式的党组织健全的职能和作用不断削弱。而学生社区党组织则处于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职能尚未明确、作用发挥不力的两难境地。

目前,国内对高校学生社区党组织的职能界定可以归纳为:负责组织与社区管理内容相关的组织生活,负责对人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在社区的表现进行考察;负责学生党员发展的预审,并对社区中表现差的学生入党实行一票否决制;负责提供学生党员在社区中的表现,并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依托社区团组织和社团,指导开展学生社区的生活服务、文体娱乐活动,从而分担院系党组织的部分工作职责。 3、学生社区党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社区党建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众多的高校也面对着相应的各式各样的挑战: 3.1如何把分属不同学院系、不同支部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团结动员起来是一个较难解决的课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特别是一些地区实行大学城高校集中模式,学生社区实行社会企业管理,形成了学校、企业、物业、学生等多重关系。学生居住的环境、结构、管理等产生了变化,对社区党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3.2怎样培养学生居民对社区学生自治组织的认同感,这需要社区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学生社区的党建工作,一方面是要发挥政治导向功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的工作方式可根据社区与校区的特点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谐社区。

3.3社区党建在学风建设、心理健康等教育中发挥的主导性作用不明显。各高校目前面临的学生整体学习动力不强,学风下降;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意识不强,社区集体观念欠佳;心理问题增多,宿舍内部矛盾突出等问题。虽然各高校在学生社区建设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性研究与实践,但总体成效不是很明显,影响示范作用还没有形成。 4、构建学生社区党建的新机制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特别是社区育人功能要求我们要探索适合、科学、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社区党建新机制。

4.1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要求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在思想观念上要创新,形成学生是社区建设主体的理念。学校教育往往是主动的、封闭的,具有确定性、系统性的特点,而社会影响是被动的、相对无为的,具有不确定性、开放性、复杂性的特点。离开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社会现实,单纯或过于依靠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知识的掌握、信念的确定、观念的形成是不现实的。而以发掘潜能、启迪心智、发展个性、锻造人格为追求,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体验、道德发现、道德建构为目的,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现实为依托,以挖掘学生根本需求、激发学生成才动力为抓手,以学生在实践活动参与过程中的自主体验、自主鉴别、自主建构为基本方法,从而发挥学生在社区文化建设特别是社区党建的主体性地位,最终达到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校区与社区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4.2打破传统院系结构,建立楼栋区域性结构和功能性社区党建组织结构。为了更好地开展社区党建工作,一些高校、学者纷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大体归纳如下:改变现行的学校党组织网络系统,变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双重的、以条为主的组织机构为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学生社区党员工作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网络组织体系。学生社区党员工作站,主要负责整个社区党建工作的协调指导。同时,学生社区党员工作站下面还要建立子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lM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