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激发学生思维之火花》,欢迎阅读!

激发学生思维之火花
激发学生思维之火花为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它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那如何使这门新兴学科闪耀其夺目光彩,真正完成其使命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激发兴趣,贵在持久探索
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因此兴趣是人才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在起点和动力。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孩子兴趣没有定型,他们的爱好是十分广泛的。但由于小学生持久性不强,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熏陶。面对自然界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事物的奥秘,学生必然产生强烈的兴趣。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可以对陌生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但我们必须看到,兴趣的激发是容易的,兴趣的维持和上升为学生自觉行为却是不容易的。有的孩子能将儿时的兴趣持续保持,并能在这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有的最终却往往趋于平淡,直至销声匿迹。因此,教师的激趣和长期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生动活泼,内容广泛,趣味性强,学生在做做玩玩中学科学必然激发浓厚的兴趣,因此深受小学生欢迎。其教育过程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但如若只停留于表面,不深入下去,显然是不够的。激趣后重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在 做 、 考察 、 体验 、 实验 、 探究 、 创作 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合作,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发展实践和创造能力。这样学生在实践中,自身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自身努力的价值不断得到实现,对事物的兴趣不断得到激发和维持,从而不断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并不断产生兴趣的转移,由一种兴趣激发了多种
兴趣、多种欲望,这必然促进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愿学乐思,定肯钻研下去,思维火花一触即发。 二、学生主体,重在亲身体验
综合实践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学科课程,它不是 可教的 课程,而是 可做的 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沦为认知性的课程了。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把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
学生的实践是任何教育者都难以替代。从此意义上说,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是主体性的活动。要突出学生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各项活动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防止教师包办代替。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学生只有经常亲自动手做,才能形成劳动技能,才会动脑筋想,才能有所创新。学生在劳动中,常能唤起对原有相关经验的联想,从而产生知识的新的 生长点 ,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创造的潜能也就开发出来了。如在废弃物品再利用的活动中,有个组的同学将矿泉水瓶从中间剪开,一分为二,然后将上半部分倒置,即成了一个漏斗,下半部分还成了一个装置漏斗的配套容器,如此简单的一举却又是如此巧妙的构思,使大家不得不为之赞叹。还有的同学设计了将垃圾分类的环保纸盒等,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在一次次 碰撞 后,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
三、教师放手,高在指导而不代替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已不再仅限于讲台,而是更多地处在学生中间,领着学生走向生活,亲身体验,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进行新的开掘,在活动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在课堂中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的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通过实践中的发现,激发他们开拓进取的勇气。因此,综合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对于学生活动的指导应做到放手而不撒手,指导而不代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T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