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心理发展历程》,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发展历程
产品运用中,男生最喜欢的颜色是蓝色和白色,其次是绿色,女生则较喜欢白色和紫色,其次是粉色。
在图案选择上,自然界中的植物图形最受喜爱,另外,男生大多喜欢汽车和枪械类的图案,而女生则喜欢花卉类和水果类的图案。
在产品形态选择上,儿童最喜欢的是卡通型和可爱型,其次是酷炫型,再次是自然图案型,最后是憨厚型。
儿童对一个新游戏的注意力,35%的儿童能集中半小时左右,33%的儿童只能集中 10~15 分钟,能集中 1~2 小时和 2 小时以上的儿童各占 16%。
对一个新产品的适应能力,70%的儿童半小时以内就能适应,21%的儿童需要 1~2 小时才能适应,9%的儿童则需要 2 小时以上才能适应。
对一个新游戏,48%的儿童要玩一个 月以上才会觉得腻,半个月左右觉得腻的儿童占到 14%, 而一周左右的儿童占 22%,1~2 天左右的儿童占 16%。
儿童对电子产品的功能键,53%的儿童很少会不明白它的功能用途,38%的儿童有时会不明白它的功能,而经常弄不明白的儿童占到了 9%。
对一个互动产品,74%的儿童很少需要外界提示才能熟练使用,有时需要提示的儿童占 22%,而经常需要提示的儿童只占 4%。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在出生三个月内就出现辨别色彩的能力。但是他们对于色彩的辨别能力是及其有限的。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婴儿只能够对色彩鲜艳的颜色做出反应,对于白色和黑色以及灰色这类无色彩的颜色不能够做出反应。
相关研究表明,4 岁儿童已经具有辨认基本色彩的能力,如红、黄、蓝、绿,在色彩选择以及使用上,缺乏目的性,这一现象出现在儿童 4~6 岁阶段,也被称为“花哨色彩”时期。
6 岁及以上的儿童在色彩认知方面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进入小学阶段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通过接触一些固有色材料,比如水彩、油画棒、彩笔等用来涂抹颜色,对于物体的固有色认识开始增加,一些艳丽花哨的颜色相对减少。
笔者发现 6~7 岁的儿童,此年龄段的儿童正式由学龄前步入小学的过渡期,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受到束缚,有明显的色彩使用偏好,色彩使用大胆、视觉表现力冲击力强。6~8 岁阶段被称为儿童色彩的“物体固有色彩”时期,经过基础美术教育的指导,脑海中对于物体的有了更理性的认知,认为花朵就应该是红色、黄色的,天空应该是蓝色的,他们眼中的世界已经是丰富多彩的了。
8 岁左右的儿童,此年龄段的儿童经过一二年级的小学教育,接触体制内教育体系培养,身体、心理得到一定发展后,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更加具体形象,在用色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往往女孩使用艳丽柔和的颜色,红色系居多,粉色、紫色。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年龄阶段达到 10 岁左右的学生,这时候的男孩在色彩选择上往往会选择稳重、深沉的颜色,如蓝色、黑色等色彩的纯度、明度相对较低的色彩。
8~12 岁儿童随着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色彩的认知不断增加,所认识色彩数量增加,对于色彩词汇的掌握数量增加、色彩使用技法水平明显提高,在绘画表现、色彩表现中更为理性,在作品表现时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此外力图使用自己的绘画技法使所描绘的物体更加逼真。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的过程,例如注意、知觉、记忆、表象、语言、思维等,认知心理学家强调的是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根据皮亚杰著名的儿童发展四阶段的划分,下面分析一下各个阶段的相应认知表现。
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越短
1. 感知运算阶段:
婴儿在这个阶段有两个重要的成就,一是对于物体存继性的认识,另一个就是心理表象能力的产生。婴儿通过知觉对客体产生初始的印象并作为短时记忆存留在大脑中从而形成一定的再认能力,通过最初的咿呀学语和与成人的反应来表达自己的意图,通过模仿和重复来促进其言语观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8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