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958年教育改革的现代化启示》,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958年教育改革的现代化启示
作者:张磊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4期
摘 要:我国在建国后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其中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一次革命中有着一些对教育现代化的尝试。其得与失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4-0198-01
1 1958年改革的背景 1.1 国际背景
苏联在1958年正式颁布了关于劳动在教育中的作用的决定,其目的是缩小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针对这一决定指出“正是一些青年人,他们不愿意去做工或务农,觉得那样有损他们的身份。” 基于以上的目的,苏联计划让所有中学生都做好参加劳动的准备,而不论他们何时结束毕业,同时把生产训练列入必修课中。并规定高等院校招收的新生中要有80%曾经在中学毕业后有过两年以上的劳动经验。苏联的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 国内背景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这项指示号召开展文化革命,同时批评了教育工作中忽视政治、忽视党的领导及忽视生产劳动的错误。要求同“为教育而教育”、“劳心与劳力分离”以及“教育只能由专家领导”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指示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这样的指示下,全国范围内开始了“ 教育大革命”。 2 1958年改革的主要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采用多种办学形式。包括国家办学与集体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并举。这其中承担普及教育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任务就交给了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而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的任务则交给了现有的正规学校。
将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在各级学校中,每个学生必须按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为了推行这一运动,学校应在所在地区政府的帮助下办农场和工厂。学生们可以在学校自己的工厂和农场中劳动,也可以到校外的工厂和合作社去参加劳动。同时,工厂和农业合作社也要办自己的学校。
3 改革所带来的启示 3.1 “双轨制”的影响
可以说“双轨制”扩大了两种教育形式的差别。加速了两种被教育人群的分化。人们把半工半读学校视为正规的全日制学校教育的“二等”替代品。大多数的家长都抱有这样一种思想,认为全日制的中学教育质量高,可以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一个逃避劳动农业生活的机会。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没有机会进正规中学。在当时大跃进的风潮下,农业上的现代化是人们迫切希望的,而这时的教育恰恰就成为了这一运动的附庸。举例来说,当时中学的教学内容除了语文、数学和政治课外,主要就是农业生产技术课。这样的课程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未来的农业生产者而做准备。进入半工半读学校,最终仍要回到农业劳动中去。所以这种教育被视为是一种浪费,许多农村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在家全天劳动以补充家庭的收入。在城市里,半工半读学校则成为了那些小学毕业不能深入正规初中的学生的“收容所”。他们被组织起来边劳动边学习。毕业后大多数人不得不接受在农村中的工作任务。很显然这两种教育制度造成了受教育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这也是为什么20世纪60年代初,农业中学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了。
3.2 另一种分化
1959年4月在对前一年的教育改革进行了总结后,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办好一批“重点”学校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在1958年改革以来,群众性教育迅速扩展的背景下,保持教育质量。这一要求开始时应该是针对高等院校而言的。5月份中共中央,指定北京大学等16所学校为重点学校,进行重点高等院校建设。但是这一举措却带动了初中级教育的“重点”建设。一些地方开始根据大学的升学率来划分中小学的等级。具有最高升学率的学校,被指定为重点学校,保证它们能得到最好的教师,最充足的财政经费,最良好的设备以及最优秀的小学和初中毕业生。这一举措的初衷本是通过“重点”建设,提高部分高校的教育质量,依此带动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但是随着初中级教育的“重点”化,使得教育资源明显的发生了倾斜,使得学校之间发生了分化。最终扩大了不同学校中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的差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结合前述的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来看,1958年的改革在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教育的普及性和广泛性上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更多的是偏离了这些价值取向的。 在“大跃进”的风潮下,人们更加重视的是农业的现代化,而此时的教育则成为了这一运动的附属品。而半工半读学校则成为了“多、快、好、省”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兼顾了教育和生产劳动,既为国家节省了教育开支,又培养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很显然,这是不利于被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所形成的差异,也无法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性。
如果说这种单一的培养目标和偏科的培养模式是迫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离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还有一定的偏差。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招生标准不统一的现象长期存在,由此产生的“高考移民”、教育资源浪费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都是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背离的。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而在这些相似的历史中,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发展我们的教育观念,从而促进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向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化育.教育现代化的审视[J].青海师专学报,2009,(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N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