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读书无用论”》,欢迎阅读!

新“读书无用论”
摘要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思想观念一直影响着我们几代人。在人们的思想中,读书是高于一切的,是最崇尚的。但最近在很多高校都掀起了一股“新读书无用论”的风潮,读书已经不能帮助人们改变什么。本文将解释“新读书无用论”和问题的提出,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变这样的境况。
关键词 新读书无用论 教育投资 教育机会 一、问题的提出——“新”在何处
何为“读书无用论”?首先得弄清楚这个问题。读书一向是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做学问、成大事的首要条件。在古代,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可是很受人崇拜的,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即使在现代社会,读书也是成大事的优先通道。到底何谓读书无用?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如此一种怪现象——“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挣钱多”,当时被称为“脑体倒挂”现象。那时由于刚刚开放,体制不完善,许多人看准时机下海经商,出现一夜暴富或者高收入的群体,这些人中大部分是未接受过完整的教育,而那些接受过完整教育的知识分子由于时机不当从而导致收入远不及那些未接受教育的人群,为此,社会上开始掀起一股“读书无用”的风潮。而现在出现的另一种“读书无用论”即所谓的“新无用论”,到底较以前那次“无用论”新在哪里呢?据近几年高考统计人数与参加高考报名的人数相比,都有或多或少的学生放弃了高考的机会,按理说十年不说是寒窗苦读,但至少也是苦熬了十年了,为的不就是这次出人头地、鱼跃龙门的机会吗?而为什么还有人会放弃这样的机会,仅仅是害怕,还是对读书已经失去了信心与希望呢?这个就是我们要说的新“读书无用论”的新处。
二、问题的根源——“新”缘于何
1.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特别是城乡教育的不平等是产生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深层次体制原因。目前,这种现象最为严重的就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查看历年高考北京、上海两地的录取情况就可以看出,同样是高考生,出生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高考所受到的待遇就有不同,他们作为本市人可能400多分就可以上市内一流大学,而外省的考生则至少得考550分才能踏进他们市内一流大学的门槛。分数间的巨大差异, 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 高考移民便一发不可以收拾且屡禁不止。在这背后, 隐藏的是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问题。
2.高校教育投资成本高, 而农村收入水平较低是产生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经济原因。自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在农村是一件大喜事,比得上结婚生子。因为在农村,他们的思想很单纯,他们谁都知道鲤鱼跃农门是怎么回事,在他们看来,孩子走进了大学,那他们一家即将苦尽甘来,相当于过上好日子只是再熬四年的问题了,十几年的煎熬不仅仅是我们的莘莘学子,还有我们一个个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父母。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他们绝望了,好不容易过了一个全家欢快的暑假,等到兴高采烈的送孩子到大学时,他们又陷入痛苦中,巨额
的学费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民的支付范围,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啊,相当于一个农民一家一年的收入。这时,许多农家父母都明白一个道理: 和过去制度不同了, 大学招收的不仅是聪明优秀的孩子, 而且他们还要有一个腰包鼓鼓的父亲。农家子弟求学路上这些让人举步维艰的障碍, 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知难而退的原因。教育投资成本高是现在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 谁也无法否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共投资问题更是严重。尽管中央及地方政府在不断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但和实际要求仍有很大差距,这使得原本收入就不高的农民还要替政府公共物品买单。另外, 高等教育的学费更是令农民望而却步,从而使些许贫苦大学生梦断高等学府的路上。
3.国家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致使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下降、文凭贬值, 进而预期工资低, 是新“读书无用论”产生的现实原因。几年前,国家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虽然一方面圆了许多学子的大学梦,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社会上大学生数量一年比一年多,然而质量却一年不如一年。全国各高校都抓住扩招的机会,拼命往自己学校招生,学校人数上去了,财政收入上去了,然而学校的教学质量却下降了,这样势必导致文凭贬值,出现了现在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情况。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然而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上的改观,甚至生活还不如从前了,这样大学生失望了,大学生的家长们梦碎了,这样就直接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猖獗蔓延。
4.人们的思想观念狭窄,只拿经济利益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我国大部分农村人思想未开化,未接受过更高等的教育,在他们看来那些提早下海经商的商人、包工头等一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比所谓的大学生在经济上的改观来得更直接、更为迅速,所以他们宁愿让孩子提前辍学,下海经商或者参加工作。
三、问题的分析:读书有没有用
1.就教育的传统功能来分析:何所谓教育,即教人育人。通过教育,人类开始实现社会化,开始懂得礼仪规范,懂得道德与法,懂得如何去处理自己的社会人际关系。总之,教育才让我们从灵魂上得到了真正的进化,让我们每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以上种种的教育无用论,差不多是建立在,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以及不成比例的“投入”与“收入”上的,真正我们通过教育得到的不是能用那些物质的东西来衡量的。
2.就教育的功利价值来分析:直接有用还是间接有用?新“读书无用论”大多是农民阶层和城市低收入阶层。他们更关注教育的直接价值, 他们更关注的是教育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点什么。对于他们,教育更大程度上还是他们借以谋生和改变命运的一种手段。但是, 当前主流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的间接价值。在基础教育阶段, 课程的设置主要以学科知识的传授、道德的培养为主, 职业教育流于形式。不少学生毕业后感叹: 读了十几年, 最后发觉我们什么也没学到。他们其实并不是什么也没有学到, 事实上是他们的素质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但他们缺乏谋生的技能, 即教育给他们的直接价值并不大,大学教育也如出其辙。
3.就教育投资角度来分析:新“教育无用论”实质上就是将教育投资短期化的表现。教育本身实质是一项长期的甚至终身的投资。21世纪以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另外,大学生失业不是知识的贬值,人才竞争也不是知识没有了作用,真正的变化是社会在不断进步中,社会对知识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就业难不是知识储备不够而是知识的更新换代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了。
四、如何摒除新的“读无用论”
(一) 努力通过促进城乡经济的均衡、公平发展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公平。其终极目标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与和谐共利,基本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和有保证地不断发展和幸福生活,现实目标是在基本平等基础上的获得有差异发展。现代社会的教育公平应该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益的和谐统一,是每个人接受基本教育的绝对平等与不同兴趣类型和能力水平的人接受不同层面教育的相对平等的结合,是互利与仁爱结合的共利教育。
(二)在重视不同层面人才就业的基础上,努力帮助穷困家庭学生就业。全面的教育公平包括相互制约和促进的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没有结果的公平,机会和过程的公平就没有标准和追求的目标,也就无法衡量。没有机会和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平等就不能真正落实。地区条件、经济发展、教育投资、教学设备、教师质量都影响教育的各层面公平和整体公平。但就业特别是帮助穷困家庭学生就业是影响教育结果公平最显著、最直接的指标。穷困家庭学生社会资源缺乏,经济能力有限。消除读书无用论根源必须在重视不同层面人才就业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帮助穷困家庭学生就业。
(三)优化教育结构,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读书是否有用既与宏观经济、教育制度和发展有关,也受教育结构、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因此,优化教育结构,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教育也是消除读书无用论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郝文武.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J].中国教育学刊,2009,0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M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