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乐从中学语文科组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欢迎阅读!

乐从中学语文科组学科建设经验总结
乐从中学语文科组学科建设经验总结 师生共读写 激智酿书香
——乐从中学语文科组学科建设经验总结
语文科组秉承学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探寻师生和谐发展这一教育的理想境界。在认真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们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是师生共进,不仅要从学生和课堂入手,更要从教师抓起,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走下讲坛,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对话、合作、互动的关系,实现和谐教学。基于这种改革理念,本科组采用的“师生共读写,和谐齐发展”这一极具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师生共同在时代的生命里阅读、写作、成长,把丰富多彩的师生读写活动落实到常规教学工作中,成为本科组学科建设的一大特色。
“师生共读写”是一种同步双向交流的形式,师生围绕着同样的内容进行同步阅读,同步写作,进行双向交流。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对话”能够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平等地面对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两者拥有更多更广的共同语言。同时,“师生共读写”可以给学生一种榜样的力量,教师的以身作则拥有更强大的磁力,吸引着学生,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教师的智慧引领学生的智慧,从而产生良好的“互动”,共同酿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师生双赢!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在全科组成员同心协力下,“师生共读写”已取得累累硕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师生共读,浸润书香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大阅读观,突出广泛自主的大量阅读,强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大阅读,读天读地读自然读社会读人生读生命。我们的师生共读,正是教师引导着学生共同读天读地读自然读社会读人生读生命的教育教学行为。 作为大阅读的引领者,我们意识到解构时代洪荒需以身践读。于此,我们制定了阅读计划,让阅读成为常态,让阅读伴随工作的全过程。读案头书,我们在书香的浸染中升华;读教研成果,我们在教研的引领中升格;读名著,我们找寻着最适合学生的读物。长期以来,我们的以身践读取得了累累硕果,多位老师在镇读书节征文中获奖,老师们的教学教研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同时为学生推荐了《平凡的世界》、《淡定的人生不寂寞》、《于丹趣谈人生》等百余部优秀著作。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孩子越早认识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就能越早地爱上读书。为了营造健康的阅读氛围,让每个孩子都捧起书来,我们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
1、晨读午诵,营造书香氛围。我们利用校园广播,在清晨和午后播放名篇朗诵,既有古典诗词又有现代诗歌散文,感受聆听中华文化之美,激发学生听读、阅读兴趣。
2、互助阅读,“捐一本,读百本”。我们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捐一本,读百本”,取得较好成效。全体师生,每人贡献1—3本好书,将影响自己成长的、自己最喜欢的好书拿出来,放在班级里共享。书籍扉页上写一段推荐的话,或是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署上自己的名字。教师把关建立班级图书角,剔除那些陈旧、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图书角由专人管理,负责登记造册,日常维护以及作好借阅使用记录等工作。一个学期下来,图书还可在班级之间交换流动。图书所有权归学生个人,毕业时可以领回,也可以捐赠给学校。这种互助式阅读,学生交上一本书,阅读的数量远超一百本。
3、开设阅读课,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在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每位语文老师都开设专门的阅读课,撰写有针对性指导的阅读教案,让学生明确阅读的意义和目的,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结合上级教育教研部门的阅读要求,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并组织学生开展读名著知识竞赛,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升华学生的知识。
4、名家指导阅读,提升学生境界。科组协办组织了一系列的名家进校园读书活动。2010年4月的“顺德区全民阅读启动仪式”,特邀特级语文教师蔡顺华先生到校进行《木字人生》演讲,蔡顺华教授以“木”字阐述人生道理,浅显易懂、妙趣横生。2010年10月的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先生的《开卷有益》讲座,梁文道先生以“宽容”讲解思考的社会性,纵横捭阖、旁征博引。2011
年11月的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题为《文学里的中国》的讲座,以自身经历说明读书之义。这一系列的名家指导,让学生受益匪浅,极大地激励了阅读兴趣。
5、品读国学经典,在传统中寻找和丰富精神家园。2012年4月,高一语文备课组开展了品读国学《弟子规》的活动,学生们在阅读总结中谈到“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国学经典浸润人生,学生们也将会在国学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6、班级阅读交流会,举办“读书漂流活动”。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中,学生将读后的图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自由交换,供交换的书籍扉页上可以写一段推荐的话,可以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这大大刺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7、批注式阅读校本课程。2012年,高二语文备课组开发了批注式阅读的校本课程,每周开设一节批注式阅读课程,师生共读名家名作品,如周国平的《人最高贵的是灵魂》、《困惑与坦然》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批注,之后师生共同交流阅读的体会与收获。通过批注式阅读交流,师生们在思想碰撞中获得了阅读的智慧、收获了生命的成长。
实践告诉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和学生一同阅读,帮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不但会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还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鉴赏文化精品,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格塑造。 二、以读促写,开阔学生视野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把目光更多投向了学生,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学生身上。我们知道只有学生真正有收获,教改才会成功。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时,有机地把两者结合起来,以读促写,让学生有书读、有感悟,有话说,不再写无病呻吟的空洞文字。
1、探究活动式作文,让学生真情写作。修订后的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必修5增添了“活动作文”这一环节,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并积极探讨活动作文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写出自己的感受,打破考场作文的束缚。其中语文科组徐妍老师精心设计的“体验亲情活动作文课”参加广东省教研室举办的活动作文教学比赛,荣获省二等奖。
2、优化读写形式,使学生悦读乐写。为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我们对摘抄本进行了改进,变摘抄本为读写本,让学生在摘抄的基础上圈点勾画,加上自己的评点,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如科组长黄卫华老师在顺德区“高三如何引导学生快乐阅读”研讨会上专门作了经验介绍。
3、校刊征文,激发学生潜能。我校校刊《龙韵》是“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校内刊物评比”中获“特等奖”的校刊,这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广泛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为有特长的学生引路。
4、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潜力。在实践以读促写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开展读名著演讲比赛,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课本剧表演和“我和父母同读一本书”征文活动。在演讲比赛中涌现出一大批演讲能手;协助学校举办的书香班级评比,更好地开发了学生阅读能力与兴趣;“我和父母同读一本书”活动,将读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区域;课本剧表演,学生们亲身体验着书里书外的人生际遇。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们将读转换为写的能力。 三、以写促研,激励教师成长
在把目光投向学生,与学生的亲密接触中,我们意识到了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成为呆板的说教者,而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更新理念,融入学生,成为学生成长的见证者。在伴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1、勤写下水作文,和学生实现互动。每位教师都写下水作文,在评讲作文时,把自己的文章展示给学生看,并把自己的写作感受说出来和学生交流。这样既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又缓解了学生对作文的抵触情绪。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碰撞出了很多火花,也产生了很多佳作。 2、乐写教学博客,用成果积淀智慧。为了便于交流,语文科组每位老师都开设了自己教学博客,博客上有自己的读书心得、教学叙事、教学案例,也有很多转载的好文章。通过定期的博客交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k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