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论文》,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中职生的的语文自学能力
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没有升学的压力。大部分中职生由于基础较差并且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没有动力,有的学生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和和行为,并渐渐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学不努力学习越差,成绩越差越想放弃。 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考政策的实施很大一部分中职生转变了求学态度,他们有了希望能够升入大学继续深造的迫切需求,所以,如何提高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师必须通过有效方法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笔者根据27年的教学经验,想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具体途径
(一)教给方法:使学生善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可见,教师的任务重在教“法”,只有特别注重方法,学生才会自求得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给学生自学语文教材的方法 得当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在学习上少走弯路。要想课前自学教材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予以重视,务必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实到实处。另外,要授以一种科学的自学课文的方法。很久以来,比较实用且有影响力的有于漪的“三看一查读书法”、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还有诸如“六字诀读书法”、“六步自学法”等等。但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是把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分解成若干动作训练,逐步实现语文自学操作化。再者,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钥匙,如:理清文章结构的常用方法,归纳文章中心的方法,分析写作特色的方法等。让学生拿着这些钥匙去打开一篇篇文章的锁,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生质变。
2.教学“两结合”的自学方法
实验表明,学生在认识同一事物时,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效果就越好。重要的文章,重要的概念,应该用听、说、读、写等方式紧密结合加以训练。使之达到某个同一目的,下面仅谈两种:
(1)读、思、问、归纳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读”,对一遍文章,要提倡多读,要以“读”这跟红线贯穿完整个教学,促使学生以读求解,直到读懂、读透为止。如:采用朗读、默读、速读、比读、抄读、诵读等等。其次,教师在学生“读”中,还要重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训练,把“读”与“思”紧密结合。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会对同一问题应从多角度、多种可能上去“思”,以养成“多思”的习惯。另外,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把“思”的疑点说出来,做到有疑必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可采取师问生答、生问师答、自问自答等形式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使学生敢问、善问。最后,教师多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依靠自己的头脑,来概括出重要的原则,揭示出其中的规律。这就是一条重要的自学方法———归纳法。学生在归纳整理中,力求把“学”、“思”、“问”的结论形诸于文字,理出知识的脉络,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联系。其归纳方法很多,或老师引导集体归纳,或因人设题分类归纳,或学生归纳、老师点评等。
(2)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就是学与用的统一。学以致用,自古亦然,不能误解应用就是考试。语文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越是一个广阔的领域里使用这一工具,你对这一工具的的认识就越深刻,就越能提高使用这一工具的熟练程度。因此,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有限的课
堂中和教材内学会语文,而且还要让学生的在广阔的社会语言环境中学、用语文(这一点对我们中职学生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和德、美、体等方面各种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认真观察思考,或形诸于口头,或形诸于书面,力求使语文为我所用,以用促学。如:欣赏绘画、影视或文学作品时,要认真从中汲取营养,可大胆品议歌唱家、画家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也可写一些独特的观后感或读后感。努力使日常生活中的消遣和娱乐,变成一种有意识的语文知识的拓展和应用。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和发展,日常生活的过程便也成了语文学习的过程。
(二)培养习惯:使学生常学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育的本旨就是在于使学生养成梁海的学习习惯,并且终身用之。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的范畴。他不是属于一般的能力,而是属于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几次自学行动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培养自学语文的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的大脑这部机器就能之久的转动起来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特别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为:
1从平常抓起
中职学生大多属于学困生,因此,不论课内课外,教师先交给他们一套读书方法。即:圈、点、勾、画。力争让好的读书习惯在学生身上尽早拥有。另外,培养这些习惯注重从平常做起,尤其要抓住语文课堂这个重要阵地。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也必须改变日前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热衷的“满堂灌”现象,注重在课堂上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就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压缩到最低限度。”由此可见,教师平常在课堂上组织教学中要放开手脚,要针对学生“质疑问题”、“独立思考”、“边听边记”、“听抄摘记”、“勇于发言”、“敢于争辩”、“自改自写”等良好习惯,逐渐培养,使其成为稳定的行为品质。
2要有目的、有意识地严格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的养成,在于老师的指导和训练”、“但凡养成一种习惯,必须反复地历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训练,不仅要有目的、有方法,而且还要严格化、经常化。如:鼓励学生经常查字典。新课出现的了生字词,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查;遇到错别字,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学生就慢慢养成了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3让学生学会自治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形成的,要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顺利发展,就要有效控制坏习惯在时空内的活动范围。实践证明:培养中职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最终的目的在于育人。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离校后能否坚持自学并达到终身受用的程度,这是衡量受教育者是否成才的标志之一。我们知道,影响学生发展的不仅是知识、能力和方法,还有理想、意志、品格等经常起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的问题。所以培养语文自学能力还必须同培养自控能力密切结合起来,教师平时要引导定期自检并小结,使其养成习惯。如:检查自我心理和学习上是否出现不利于自学的毛病,并及时小结发病原因、根本方法、确定努力方向等,以此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一旦在自制能力上有长进,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就能顺利进行了。中职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和自治能力,才能让自己在对口高考中具有竞争力。离校后,才能做到叶圣陶老先生的“自我充实,自我修养”,也才能让他们今后的职业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p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