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辛弃疾》,欢迎阅读!

辛弃疾
摘要:辛弃疾生于乱世, 21岁参加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却因政见不合和把持朝政的主和派针锋相对,而他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使他常常遭人嫉妒谗害和排挤,使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是时代的最强音。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关键词:爱国 豪放 悲壮
一、辛弃疾具备一般作家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为亲切。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二、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继承苏轼的豪放风格,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因此他的词是以豪放为主要风格的,如“《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上阕想象沙场点兵的壮观景象。“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深人静的时刻,而壮士在万籁寂静中思绪翻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饮酒,醉后仍不能平静,于是挑灯看剑。看来看去,最后终于睡着,却梦见战斗的号角响起,自己就是率领众将的将军,于是一跃而起,准备披挂上阵,要把“醉里”、“梦里”的一切化为现实行动。下阕幻想血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描写将军率领有素的铁骑军队,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最后凯旋归来的壮举。这首词表明辛弃疾渴望在战场上建立丰功伟绩,将自己的战略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三、辛弃疾的词风格多样,不仅有豪放的,婉约的,而且还有沉郁悲壮的风格,像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典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阕写词人登楼远眺,触景生情,从时间角度写江山历史,感慨千古江山依旧,而人事却面目皆非,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天下之大,却无法寻觅到有大作为像孙权一样的英雄,表现了对
南宋朝廷深深的讽刺和愤慨。夕阳残照、草树杂生的荒凉街道,是刘裕住过的地方,而当初功绩卓越、气吞万里的他到最后也是如此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钦羡和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感慨。苍凉沉郁的气氛也由浅而深。下阕用典抒情。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没有一点抗战的气氛,面对战争不做准备工作,表现了词人对北伐的担忧。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在内容境界上,开拓了词的意境,他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和个性形象。因此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同时又注重对词的心灵世界的拓展。辛弃疾风格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卢晋、傅德岷.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 湖北: 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 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 艺概[M],北京:中华书局,200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Y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