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按照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欢迎阅读!

按照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
作者:卜燕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15期
卜燕
(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 陕西宝鸡 721013)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由此,我们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是由实践推动的,围绕新的实践主题和实践背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通过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又是在新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使实践得以成功,解决历史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个又一个实践问题。
关键词:实践 发展 马克思主义 前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55-02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学说的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是由实践赋予的,列宁曾经指出:“理论正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检验,由实践来修正。”①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则写下那句脍炙人口的名
言:“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③中国共产党在80年间,先后经历了民族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大实践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次飞跃,这都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需要的科学回答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是由实践推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实践作基础,要不断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敢于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点。毛泽东指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应是发展的。”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中国情下产生的全新的实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从中国国情出发,大胆地创造性地领导了中国的这个新式的民主革命斗争实践,经过了艰难曲折斗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科学总结斗争实践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由于实践经验是新鲜的,总结又是科学的,这就必然发展马列主义。和平改造资本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实践,它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历史的逻辑就是这样:围绕新的实践主题和实践背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通过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又是在新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使实践得以成功,解决历史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个又一个实践问题。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毛泽东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社会主义改造论,都是在解决新的实践主题的过程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在不同于马、恩的新的历史背景下,不提出新鲜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照搬马、恩书本上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观点,就不能顺利解决社会历史提出的新的实践课题。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列之后,马列主义者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实践课题。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经验告诉我们,马列主义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有指导意义,但依赖马恩的理论,在他们作出的结论范围内寻找现成的答案是不行的。我们研读马恩著作,就会了解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
义,马克思、恩格斯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不可能作更多地研究。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一卷写的书评中说:“马克思关于社会变革后将怎样,他只是最一般地谈到。”过去,我们有一种传统的观念,好像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整套方案,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体系。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什么?如果是指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这里的确有一个较周密的理论体系而且早已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比如,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揭示,关于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理论,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等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的内容。这些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经过列宁的丰富和发展,并为俄国革命的实践所证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却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体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有过原则的说法,比如,把共产主义区分为高低不同的两个阶段,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低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除此以外,他们还提出过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设想,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无商品、无货币、无市场的“三无”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观点,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则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而后来的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过去,我们从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观点出发,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公式: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建设科学不科学,都用这个公式来衡量。实践告诉我们,这个公式并不就是科学的。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都没有提供后人可以照搬的现成公式和模式。这并不奇怪,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胜利,更没有从事社会主义的实践;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也很短,由于早逝,他没有来得及系统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形成系统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怎么搞,这要靠实践来解决。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观念有了新的突破,对于中国国情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思路,形成了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等,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成果,是认识上的一个大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新的领域的开拓性发展,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旗帜。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要根据实践的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
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的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⑥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之作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引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邓小平理论不断推进到新的高度。在世纪之交,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总之,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围绕着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靠这两大理论成果,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现在我们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伟大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是由实践推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实践作基础,要不断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按照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如此周而复始,才能够把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98.
[2]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3]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1.
[4]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4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4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E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