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支持0~3岁的宝宝成长的环境创设》,欢迎阅读!

支持0~3岁的宝宝成长的环境创设
一个好的教育需要有支持宝宝成长的完备环境,一个好的教育也一定能在家庭中释放和运用。而蒙特梭利教育恰恰是以生活为基点,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动手和探索,从而建构他的人格和获取必要的能力。今天我们先以巧智博仁桃李春风幼儿园的晓屋为例,带领大家从整体上认识晓屋每个区域的环境设置和其功能性。日后,我们会将每个区域的教具设置的背后原理及目的详细地介绍给大家。 晓屋接收2个月~3岁的宝宝,整个环境分Nido和IC两个大区,每个大区都有其功能独立的各区,比如Nido区有哺乳区、睡眠区、生理照顾区、活动区、点心区(离乳桌)等。IC可分为手眼协调区、日常生活区、语言区、艺术区(也称为自我表达区)、音乐区等,还有户外活动区域。
共生期后的宝宝,就是满2个月的宝宝,就可以来晓屋环境探索了。2个月前的共生期,我们以后会找时间着重讲解。这个区域就是专门为2个月~5个月左右的宝宝设置的。悬挂吊饰的功能是锻炼孩子的视觉、动作、专注力等等的发展,会随着孩子的月龄的增加而随之调整不同的悬挂吊饰。当孩子不能翻身时,孩子醒着仰躺,悬挂吊饰随风自然摆动会刺激孩子的大脑,引发他的兴趣而专注于其中,培养孩子专注度的发展。当髓鞘化发展到手臂时,孩子就会伸手去拍打或抓握,但髓鞘化还没有到手指,所以往往不能精准地抓住。但给孩子提供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大脑髓鞘化的进程。髓鞘化这个概念也会找机会更详细地讲解,并已经在多次讲座中提及。待孩子发展到会翻身,孩子就可以通过墙面镜观察到自己,这也是提供孩子最初期对自我身体的了解。记得哦,这个区域是活动区,而不是宝宝睡觉的地方,假如宝宝玩着玩着累了想睡觉了,我们就需要抱宝宝到固定的睡眠区睡觉,这是从一开始就支持孩子内在的秩序感,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秩序性。当孩子已经能自己支撑着坐起来时,这个环境就不适合他了,我们需要转移到下个活动区域。
这块活动区是满足已经会坐的宝宝,孩子的双手得到了解放,并开始不断地用双手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宝宝有一个特征就是喜欢把什么都拿到嘴里咬,因为嘴巴是最敏感的部位,孩子能把手放到嘴里吃这一动作,是孩子的动作发展的里程碑,所以成人不要刻意干扰和打断孩子的这一特殊阶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确保物品的安全和洁净。这个区域会给予孩子家庭环境中熟悉的物品,这有利于孩子与真实的现实生活经验产生连接,并且成人会给予一定的口语环境,支持孩子无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尽可能多的素材。并通过不同材质让孩子体验到不同的温度差以及其他的感官经验。这块区域的教具同时也会满足孩子动作发展的需求,髓鞘化逐渐向手指发展,孩子的动作也渐趋精准,所以也会给到孩子些许挑战。这些教具满足5个月~12个月不等年龄的宝宝,根据孩子月龄、兴趣和能力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引导,同时也要给予孩子自由探索。
环境并不需要太大,也并不是物品越多越好,而是每件教具都要支持到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差不多在9个月左右,宝宝会有一个物体恒存的概念的建立。通过对教具的操作,让孩子明白东西一直存在,并没有消失。这个阶段也适合和孩子玩躲猫猫,为日后上幼儿园时的分离做准备。如果宝宝与妈妈的依恋关系建立得非常好,孩子的安全感很足,那么妈妈去上班,孩子知道妈妈依然是爱自己的,妈妈还会回来。等到了上幼儿园时,孩子依然相信妈妈会来接我,这可以大大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
当孩子尿湿了,我们有生理照顾区--换布台。当孩子累了、困了,我们有睡眠区--地板床。当孩子饿了,我们有哺乳区和离乳桌椅。
离乳桌一般在孩子能稍微坐稳,差不多五个多月之后就可以开始使用了。这是为宝宝将来断奶做准备的,所以我们需要提前为孩子预备好。通常,宝宝需要准备断奶,或需要添加辅食,是让我们有迹可循。比如宝宝已经发展能独立坐好,对成人的食物有欲望,宝宝小手的抓握能力又有所发展了。并且开始长出乳牙。这个时候,妈妈的母乳通常会铁质缺乏,营养不足以支撑宝宝身体发育所需。所以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宝宝的一些细微变化,从而沉着应对,提供宝宝发展所需的环境。离乳桌椅一般是宝宝的加餐,而不是正餐,即点心时间。对面的成人椅的意义非常重大。离开妈妈的胸怀开始迈向独立进餐,这本身就是宝宝迈向独立的一个转折点。而这个时候,宝宝仍然需要我们成人的支持,所以妈妈,或者爸爸,就变成坐到了宝宝的对面,其意义就是,宝宝别怕,爸爸妈妈会一直陪伴着你,会一直给你支持!
当宝宝会爬了,这块区域可能也满足不了他了,他的活动半径会越来越大,因此这些大型器械,都是帮助孩子大肢体活动发展的,有扶站的,有攀爬的,还有扶走的。孩子可以自由在这个环境中活动和探索,而我们成人只需要退后,在身边默默照顾宝宝的安全就好。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会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和难度,孩子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以达到获得该项能力为止。这是孩子内在的驱动力驱使孩子去一遍遍地尝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赫尔美。
当孩子已经走得很稳,手眼协调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后,就可以慢慢过度到IC环境了。IC是在Nido的基础上,更精细地发展孩子的手部动作及其他各项能力。髓鞘化的发展一般是从上往下,从中心往两侧,所以孩子学会走路,大部分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有些孩子10个月就会走,这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到手指的精细动作,一般需要一年以后。IC的手眼协调区会在Nido的基础上再加深一定的难度,让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所以我们整个环境的布置是有其秩序和逻辑性的,一方面是支持孩子秩序的人类倾向和敏感期,通过外在环境的秩序,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秩序。每一个教具都有其固定的位置,支持孩子定位的人类倾向,知道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用好了要归位。这也是帮助孩子与环境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在这个环境他能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所以他可以放心地探索。手眼协调区的教具也会随着孩子的能力及兴趣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环境会一直出新,无有穷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H9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