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现代人不懂养生之道-阳气受损体弱多病》,欢迎阅读!

现代人不懂养生之道‧阳气受损体弱多病
中医认为,“元气”是人体阳气之根本,它随着生命而来,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全身,使五脏六腑得到推动而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运作。“阳气”则是维持身体种种机能的主帅,可维持体温、促进脏腑和身体组织机能,辅助气的温煦及气化作用等。进食可以使体内产生阳气,食物在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会产生阳气,而活跃的五脏功能可把阳气储存于体内。中医师表示,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主轴,因为阳气是生命的基础,故要善于维护。不过,现代人不懂得照顾身体,令体质趋向阳虚,结果为疾病开了方便之门。
中医师林玉成说,“有阳则生,无阳则死”,阳气是生命的根本,故人要以“维护阳气”为第一要义。若一个人阳气充沛,肯定少病健康,反之常生病者的阳气一定是受损的。阳气虚衰就会多病,第一特征是气弱,血液循环缓慢,久而久之就会使体内生瘤或有其他病症。
他举例,一个人的肾气虚弱,就会使肝脏的阳气上亢,来填补已虚的阳气,无形中造成一种不正常的阴阳状况,即阴虚阳亢,进而演变成有高血压、中风或神经系统的病变,如口眼歪斜、走路无力等。若要调理,将以“补肾潜阳”为主,就可消除其他脏腑引起的一连串病变。潜阳意指把体内的热气潜降下来,就可改善症状。
换句话说,体内某个脏腑的阳气虚弱,其他脏腑就会互相调整,以补充虚弱的阳气,但这是一种病态的调整,不是人体正常情况的调整。
阴阳平衡即无病
他强调,古人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病。”阴阳要平衡,人才会没病。阳是动力之本源,阴就是失去了动力,故阳是生命的动态,阴是生命的殒灭。
林玉成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现代人的精神时常向外,没有内敛。“向外”意指做很多事没有节制,例如不停地看电视节目、听音乐或吃东西等,向外太多就会耗散阳气。“内敛”就是让精神有时间平静和平衡下来,像人们打坐、练功。
“不过,很多人的心放不下,带着一堆烦恼去打坐、练功,自然无法内敛精神。心能放下来,外界的事物便无法影响你。因此,人尽量不要那么执着,对人生的态度要比较中庸。《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意指放下执着,气息就能调顺而没有病。”
各医典医家说法 因阳气弱而生病
中医师林玉成披露,中医医典中有不少书籍提及“维护阳气”的重要,比如医家张仲景着《伤寒论》是引用《黄帝内经》里的阴阳理论,创出“三阴三阳”的概念,提出“人很多时候因为阳气弱而生病”的观点。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吃不下等症状,就称太阴病,多由脾虚湿盛、脾阳虚而致。反之,如脾阳过盛则成为阳明病,症状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
“阳虚到了某一种程度就是阴盛,太阴病是脾阳虚,阴湿盛引起而有泄泻、四肢逆冷等症状。少阴病则是心阳虚,水湿泛滥而有水肿等症状。厥阴病是肝阳虚,会有缩阳症,就是阳具缩进腹内去,阴阳离决(分离)的状态。这是最严重的证候。”
他说,“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则认为,人生任何病都是热病。张子和则认为任何病都是实证,宜汗、吐和下三法攻之。李东坦说,阳常不足,因此人怎样都要补阳益气。
另一医家朱丹溪觉得,人经常是阴不足,阳常有余,故要补阴。
四大家阳气说法有异
“为甚么四大家有那么大差距的偏见?我个人认为,是五运六气的改变而形成的。朱丹溪时代的天气已从阴盛转为阳盛,越来越热,因此朱丹溪有如是说法,并提出滋阴论。”
阴不足的反面是阳气过盛,因为生命到了某阶段,阳气太过就会产生火,火常伤阴,就形成“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况。
姜维护男性阳气 女以红糖滋补阴血
民间素有“男不可无姜,女不可无糖”的说法,从中医理论来看,有一定根据。
中医师林玉成说,从食疗的角度而言,姜为助阳之品,有温中止呕、除湿开胃之功,适量食用可保阳气。
“糖是指红糖,可滋补阴血,对女性的帮助甚大。这两种食材也容易取得,是保健良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YH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