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

2022-10-31 04:07: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中外,差异
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家庭是第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孩子的内心,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尝试,树立不畏艰难的品格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受不同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外对于“家庭”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对家庭教育也产生了不同态度,这首先体现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上。

在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可以持续一生。另外,中国人常说 “长者恒为师”,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内部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平等,长者是权威的象征。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并重点保护。对孩子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该让孩子做的却由父母包办代替了。他们过分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生活上过分优待孩子,经济上过多偏重孩子,这就造成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而在美国家庭,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的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言有独到之处,父母还会给以适当的奖励。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中外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各倾向于哪一个方向,这其中包含着中外家长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成长方向、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很好的面对生活的差异。

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为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为了能让孩子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与此相比,美国家庭的育儿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注重培养锻炼他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自身的能力特长,增长才智,并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或家长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美国人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中国家长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


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 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

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对孩子的期望不同,教育的理解不同,使得采取的教育方法过程不同,产生了明显的不同结果:中国孩子表现出了强烈的依赖性。中国的孩子,虽然学业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相比之下美国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了独立的生活能力。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美国不少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深知金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好习惯。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美国孩子更能吃苦,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Dy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