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舞蹈作品《中国妈妈》的语言特征》,欢迎阅读!

浅析舞蹈作品《中国妈妈》的语言特征
优秀的舞蹈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一样,值得观众进行不断回味和重复的观赏,舞蹈作品《中国妈妈》便是其中之一。舞蹈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妈妈摒弃民族之恨,接纳和抚养了无辜日本小孤女的故事。舞蹈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舞蹈语言为观众展现了那段沉重的历史,抒发了中国妈妈用母亲博大的胸怀,带给观众不一样的爱的感受,将编创者内心想要表达的中国母亲的大爱的无私表现的淋漓尽致,引人入胜。这个舞蹈作品中音乐与舞蹈动作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无论是从段落还是动作的抒发以及表情的刻画都是有着其独特的舞蹈语言。作为舞蹈编导课老师首要推荐作品之一的它,值得大家共同欣赏并仔细思考作品意义内涵与作品背后的强大力量。
一、舞蹈段落的高潮迭起
一部舞蹈作品是由若干个舞段所组成,不同的舞蹈有着不同的划分,类似于文章中的某些章节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我看来这个舞蹈可以分为四个段落,从最开始的憎恶和不接纳到慢慢的接受和养育,再到最后的送别和不舍。首先在舞蹈的一开始便给大家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时代背景,一群衣衫褴褛的老妈妈们,她们头上戴着典型农村劳动妇女的发髻,身着暗淡粗布的棉袄和黑布鞋,而贯穿始终的因辛苦劳作而略弯的腰背是那个年代普遍农妇的形象。她们一出场就用苍老有力的手坚定的直指前方,不断地变换队形里总有一只手直直的指向远方,她们时不时用手捂住了嘴,仿佛是在进行对战争的无声的嘶喊,那是对日本暴行的指控。之后齐耳短发、身着和服的小姑娘出现,小女孩头发凌乱,可怜兮兮的露出迷茫的神态,在动作上不断用膝盖跪行不时跌倒的身影,表现出了在战争中无辜小孩子的无助和可怜。老妈妈们开始表现的对她些许抗拒,彼此严防战线,但逐渐母爱战胜了成见,中国妈妈们接纳了日本的小女孩。
第三段的气氛是整部作品中最具温馨和感染力的部分。中国妈妈将日本小女孩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育,添置新衣,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大棉袄。妈妈们不断地在耕地劳作着,看到小女孩嬉戏玩耍的开心模样也不由自主的露出微笑。可以看
出都是发自内心的接受了这个日本遗孤,没有因为国家仇恨而丢弃或欺辱她,表达的中国妈妈的大爱无私。最后的结尾表现为小女孩儿要回到自己的国家,步履蹒跚的妈妈们舍不得孩子的离去,只能不断地用劳动里摘秧苗的动作重复着,掩饰着自己的不舍与难过,又为她能够回到自己家乡而欣慰。
二、舞蹈动作的表言抒情
舞蹈动作的组成是语言表达中细小而又必不可少的要点,而这部作品能够直接而又生动的表现主题内容主要还是在动作表达上。我们从舞蹈中看到最开始一群老妈妈们尽管佝偻着腰,却不断地进行铿锵有力的迈步,坚决指控敌方,不屈服的形象生动呈现出来。开场一直贯穿有她们“指”、“吐”、“踹”几个简单的生活动作,伸腿动作中的脚都是勾回来的,体现出妈妈们执拗坚强的信念也将内心的愤怒推向了高潮。
之后小女孩的忽然出现,让妈妈们的队形发生了混乱,大家有不屑有好奇,其中有一位母亲缓缓的伸出手想摸向她的头,却被其她母亲们打了回来。就是这一个 “打”,一个简单的“退步”和接下来快速的“回身”,把普遍老妈妈们内心对敌人仇恨表现出来,但也不乏对小女孩的母爱的复杂与纠结。
整体舞蹈中笔者最喜欢的一处是妈妈们一层一层将小女孩拥抱起来,层层环抱形成的巨大堡垒是对这个陌生孩子的爱,与最初的不接纳形成反差,仅通过简简单单的肢体语言和队形却展示出母爱的伟大。音乐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生改变的,由之前的硝烟弥漫到之后的清新愉快,小女孩儿同妈妈不断嬉戏玩耍,孩子的童年因为有中国妈妈而快乐的成长着。这些都是用简单易懂的肢体语言清晰的将舞者心理变表达出来,这既是舞蹈的魅力所在,也是这部舞蹈作品广受欢迎的成功之处,这是舞蹈语言所呈现的效果。
三、舞蹈表情的传神达意
舞蹈表情的刻画在舞蹈的表演中是极为重要的,表情也代表心情,符合舞蹈整体基调的表情可以为作品加分,也可以更直接的表达所塑造角色的内心情怀。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一群年过半百的普通农村老百姓,所以脸部妆容呈现出年老皱纹的痕迹,服装造型都是为响应时代及故事背景而呈现出来的。在整体
故事情节的渲染下,中国妈妈们最开始出场部分整个神情是极度愤怒的,不断在控诉着日本侵略带来的苦楚和国恨家仇。手捂着嘴,眉头紧锁,时不时张嘴惊叹又仿佛要述说什么的样子。在日本小女孩出现后好奇,从拒绝和嫌弃再到内心纠结,每个演员都在表情上有着不同的体现,与动作离不开,是表达情感不由自主的表现。在快结束的段落里背景音乐有一段儿歌,在儿歌清脆的伴奏声音下,母女二人就要分别的时刻,母亲不断地轻抚着孩子的头,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怜爱和不舍。
舞蹈作品《中国妈妈》中所体现的感情是它的成功之处,那样深刻和真实,通过老妈妈们复杂、丰富的情感变化作为舞蹈故事的主线一直贯穿其中。从最开始憎恨时的咬牙切齿、深恶痛绝到接纳时的拒绝挣扎和怜悯的触碰,在养育时的真情流露和关怀备至以及最后送行时的恋恋不舍和牵肠挂肚。表演者运用不夸张造作而又具有真实感的表情,动作完整的表现出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变化。把“母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段跨国的母爱,一位善良的中国妈妈,一个无辜天真而又幸运的日本遗孤组成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而舞蹈编创者对这段历史运用舞蹈语言的还原和呈现,使得原本的故事更有张力,简短但诠释清晰,服装朴素但意义深刻,笔者喜欢这部作品也正是由于它独特的舞蹈语言和感情的表达。作为舞蹈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舞蹈语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情感和思想都极为重要,因而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也在于此。也许在不断地舞蹈创作的衍变里慢慢不再独特或是略有缺陷,但即使这样也有分析其语言特征的意义和魅力,是我们今后不断欣赏舞蹈作品和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环。以此为例,希望今后舞蹈创编课堂中对于作品意义的探寻逐渐大于舞蹈动作本身的思考,也为笔者后续进行舞蹈作品创作提供了有效指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40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