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下“五项管理”的落实与研究》,欢迎阅读!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下“五项管理”的
落实与研究
“双减”政策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是当前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中心工作。为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抓好落实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的号召,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腾出更多时间、空间让学生发展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夯实“五项管理”,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赣州市赞贤路小学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切实做好学生手机、作业、睡眠、读物、体质健康“五项管理”工作,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手机管理有部署有落实。学校及时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通过多途径向学生、家长和社会通告国家的规定以及滥用手机、电话手表的危害。二是睡眠管理有沟通有调整。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学校要求班主任与家长共协作,指导家长做好学生在晚上九点半之前睡觉的工作。学校还将上午上课时间调整至八点二十分 。三是作业管理做到了六个禁止:禁止布置手机作业,禁止私自集中购买教辅资料,禁止布置惩罚性作业或家长作业,禁止超负荷布置作业,禁止学生自改或家长批改作业,禁止用侮辱、嘲讽言词或符号批改、反馈作业。四是读物管理有排查有指导。学校对所有班级进行课外读物摸排检查,发现不是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目录下的读物一律不得入校园。五是体质健康管理有时间有活动。学校贯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每天安排大课间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每年组织运动会、体育节、体质健康检测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体质,保障学生健
康阳光成长。
二、落实“双减”政策,优化教学策略
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强化作业管理,多举措为学生减负。一是从引导上发力。学校高度重视,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利用教职工大会,多次向全体教师宣讲“双减”政 策,要求全体教师做到“课堂高效、作业实效”;利用家长会、学校宣传栏、家长微信群、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加大对“双减”政策的解读,让教师、家长、社会同频共振,统一思想认识。二是从制度上发力。组织教师学习《赣州市赞贤路小学关于加强作业管理的方案》《赣州市赞贤路小学作业布置、批改要求》等文件,明确学科作业结构和总量。建立“晒作业”制度,教导处、年级组、班级三级统筹管理,班主任每日把班级作业拍照发送到年级组群,定期开展学生作业情况反馈调研活动,并将调研结果及时反馈到学科教师。
三、深化共育理念,提升共育认识
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家庭、学校、社会需要深化协同共育的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家校合作的初衷是希望家长在协助学校的过程中理解学校的难处,学校给家长传达正确的教育理念,达成子女教养的共识,让家庭更信任学校,达到双赢。学校与
社会的合作也是希望能够帮助学校改善条件,调节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所需的资源。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培养学生。“双减”政策的实施需要家长更新育人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孩子合理利用时间。社会教育的形式更灵活多样,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来说,有更多的活动方式和更广的选择余地,同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能力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路径。一是引导教师提升内驱力。在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通过师德师风培训和专业素养培训,让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优秀班主任的管理经验。二是强基提质促
教师成长。学校组织教师经常练习“三笔字”、开展诵读美文活动,在持之以恒的活动中内化教师基本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五、构建沟通机制,实现协同育人
“双减”政策希望将立德树人目标落到实处,且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虽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功能定位不同,培育人的方式方法和最后成效也不同,但都占据着孩子的整个生活空间和时间,且各有所长,因此三方教育都至关重要,不可替代。国外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就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机配合。我们需要构建家校社沟通机制,完善沟通渠道,争取形成一个紧密联系、长期配合的家校社沟通合作育人体系。在发展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中,最大的难点是各方既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职责,又要淡化各自的身份等级。家校社协同育人,应当注意要以平等尊重为基础,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以善为贵,学以乐为尚。在“双减”道路上,学校秉承“乐善”办学理念,不忘初心,积极作为,践行新时代教育使命!“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将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新常态。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合力共育,建立健全家校社协调育人机制,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x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