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生阅读经典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欢迎阅读!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验交流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一个孩子能否成为有用之才,先天的禀赋固然重要,后天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不可缺少。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孩子就会认真学习,遵规守纪;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激发他自身的所有潜能;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使他出类拔萃,脱颖而出。这样他才能走向未来,迈向成功。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当作是重要的工作来抓。现在,我就自己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一点做法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用规矩来制约孩子的行为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就无以成方圆”。一个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仅靠学生个人的自律难以奏效,仅靠老师的说教收效甚微。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评价,星级表彰”的评价学生的新模式。通过这种动态的、开放的评价模式,来约束孩子的不良习惯,激发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传统的评价由于目标的单一,方法的唯量,功能的偏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获得新突破的一个瓶颈。过去的评价模式,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基本素质的发展;只关注终结性的评价,忽视学生素质发展变化的过程;只关注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忽视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有鉴于此,学校提出了“综合评价,星级表彰”这一评价学生的崭新模式,这种评价学生的新模式有效地克服了过去评价模式的诸多弊端与不足,与过去的评价模式相比,显示出了其独有的特色和显著的效果。
1、从评价内容上看,一改过去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弊端。根据《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有关内容制订出评价的标准。这一标准讲求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讲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既要在校做一个好学生,还要在家中做一个好孩子,更要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倡导每一个孩子,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生活,还要学会生存。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及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未来社会的中坚。
2、从评价的过程上看,一改过去评价只关注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学生行为习惯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弊端。这种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既关注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这样使得所有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追我赶,为争做“星级少年”而时时刻刻自觉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有效的培养了他们的良好习惯。
3、从评价的方法上看,一改过去评价只注重选拔与甄别,而忽视评价的激励与发展的功能这一弊端。这种评价的方法,是将学生平时的表现记录在案,根据你的表现给予奖花或扣花的赏罚,当得花数累计到一定程度,便授予你“星级少年”的称号。同时又根据得花数分成不同的档次:获得5颗星的同学将评为“希望之星”,获得6颗星的同学将评为“成长之星”, 获得8颗星的同学将评为“优秀之星”,获得10颗星的同学将评为“成功之星”。这样,每一个孩子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都有可能成为“星级少年”。这样一种评价方法,少了粗暴的训斥,少了严厉的惩罚,而多了一份激励,多了一份温暖。这样每一个孩子都乐于参与其中,对照有关的评价标准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用知识的甘露滋润孩子的心田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与他的知识才学往往成正比,一个流氓地痞别指望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真正的儒家子弟,也罕有磨刀霍霍,杀人如麻之人。因此,诵读中华经典也成为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其良好习惯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经典,浩如烟海。每一个中华儿女,只有尽情的徜徉于其中,才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每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去诵读中华经典,必然会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为了使诵读中华经典切实落到实处,我们又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如早自习抽一定时间单独背诵,上课时集体背诵,课外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节
假日还通过有关游戏、表演,使诵读中华经典真正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背诵中华经典,许多学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诀窍以及学习的方法。通过诵读《三字经》,学生们知道了要发奋学习,认真读书(“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通过诵读唐诗、宋词,学生们知道了做事要讲求诀窍,注意方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诵读《论语》等经典著作,学生们更深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 德不孤,必有邻”)总之,诵读中华经典,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更有效的培养了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真正是诵读经典,润物“有”声。 三、 用爱的力量规范孩子的习惯
一个孩子的成长,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家庭的教育其实更是不可缺少。因为家庭教育是长期性的,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时时处处都受着家庭的教育;同时家庭教育又是潜移默化的,很多的时候,家长的一个举动,一句言辞,甚至是一个眼神,对孩子而言,都会产生影响,都是在进行着无声的教育。不仅如此,家庭教育往往又是温馨的,充满着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今天。因此,一个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仅靠学校的教育,往往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家校联动,内外并举,双管齐下,是我们必须选择的方法。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把家长请进学校,让每一个家长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习成绩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使他们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二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让每一个老师掌握这些特殊学生的第一手资料。针对目前留守学生较多,管理难度较大这一现实,教师给每一个留守学生建立了《留守学生情况记载表》,详细记载了留守学生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等信息。根据这些情况,老师对这些学生往往是“另眼相看”,在生活中照顾他们,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更是不遗余力地去督促他们。三是建立畅通的家校联系渠道。开学伊始,每个学生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都作了详细地记载,学生中有什么异常情况,家长都能在第一时间获知,这样就能使学校、家庭联手解决有关的问题,促使学生遵规守纪,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
“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开放春满园”,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恒心、细心、专心去培养孩子,教育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