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目光投向边缘,记录拾荒者的冷暖人生

2023-11-15 23:37: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把目光投向边缘,记录拾荒者的冷暖人生》,欢迎阅读!
拾荒,冷暖,投向,边缘,目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把目光投向边缘,记录拾荒者的冷暖人生

作者:张渺

来源:《党员生活·中》2019年第01

人们热衷于为舞台中央的故事立传,两位社会研究者则把目光投向了边缘,他们花了数年,为城市拾荒者写了本书。

他们在哪儿生活?他们从哪儿来?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之前从来没有追问过。张劼颖说。这位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研究所的学者感慨。

此后,她和香港中文大学的胡嘉明教授一起,慢慢走近拾荒者这个群体。最终,两位研究者写出了一本《废品生活》。 一样和不一样

张劼颖记得,拾荒者通常几户共住一个院子,一家不超过10平方米。每个大院共享一个水龙头,房间门口支出小棚子当厨房,搁着小炉子烧水做饭。

马大姐家大铁门外挂着木牌,写着废品收购站。她家租了个整院,一年6000元租金。 1993年跟丈夫一起进了城,他们四处打零工,攒起第一个500元,买了三轮车,成为拾荒者。

2007年马大姐40来岁,会和当时20来岁的张劼颖聊闺蜜之间的话题,比如孩子、老公、父母。

另一个会跟张劼颖聊女性话题的人同样40来岁,张劼颖只知道她来自陕西,叫她老乡大姐。

老乡大姐文着半永久的眼线,梳齐刘海,穿紧身裤,脚踩高跟鞋咯噔咯噔穿过堆着废品的大院。张劼颖从没见她穿重样儿的衣服,两人闲聊的话题还添上了化妆品。 他们和我们没那么不一样。张劼颖说。 开放,也封闭

在胡嘉明的印象里,很多拾荒者家庭起初并不愿意受访。她和张劼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接受他们进入的院子。那个院子有12户人家,其中10户都是收废品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老乡大姐也住在一个这样的院子里,起初她不承认自己是个拾荒者。张劼颖曾指著院子里堆着的废品问老乡大姐:你是不是干这个的?对方摇头:不是的。

直到有一天,张劼颖看到老乡大姐蹬着三轮车进了院子,车斗里装满了生活垃圾。 当时情境下,张劼颖决定不凑上去追问,一种微妙的尴尬存在于两人不小心交汇的眼神中,张劼颖急忙跑开了

没有必要去刺伤她的自尊心。她说。

整个调研过程持续了数年,张劼颖与许多拾荒者建立了信任关系,老乡大姐是其中最让她感到艰难的一位。

社会学的术语中,这种与调研对象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被称为进入。张劼颖用了半年多,才一步一步进入了拾荒者的生活。让他们足够信任你,愿意给你提供研究信息 张劼颖记得,有一次,她和一个院子的4户人家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可某天她踏进院子后,4家人都告诉她,你以后不要再来了

她开始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们在面临什么,这种思考和追问本身也成了研究的一部分。张劼颖猜,他们之间肯定通过气。比如某天有人说,这个学生写的事,也许对我们并不好。其他的人可能会觉得是这样的。

拾荒者活得比较小心翼翼,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在城市边缘,是随时可能被踢走的。张劼颖说。

更多人还是选择了信任这两位年轻的学者。用马大姐的话说,你如果不是学生,我根本不让你进门

马大姐的儿子在城里读完了小学才回老家,她坚决不让儿子碰一下废品。有一次,儿子想帮忙收拾一下收回来的塑料瓶,她当场就发火了。 她想让儿子读书、考大学,再也不要做自己这一行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R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