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

2022-10-06 23:2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 》,欢迎阅读!
跨文化,英语课,意识,知识,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

作者:林玉生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11



林玉生

(东北石油大学 秦皇岛分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大学英语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学习,要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其文化,特别是要弄清本族语与英语文化间的差异。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更是文化教学、跨文化意识的构建。

关键词:英语课程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05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碰撞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与此同时,国外文化教学的先进理论在国内外教育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文化教学是当今大学外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更好地提高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理清文化知识与文化意识的关系、本土文化与目标语国家文化的关系,进而在课堂教学、任务设计和评价方式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文化知识与文化意识

在大学外语课堂上,文化知识指的是目的语国家的历史状况、地理风貌、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表达习惯、价值观念等。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同时,也是准确使用语言的保证。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学习者对国内和国外文化的不同产生的相对灵敏度,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的异同,在使用外国语言时,通过调整自己的语言而产生的对外国语言的理解和解释所带来的自我意识。这其中的灵敏度和自我意识都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手段,如课堂教学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建立大学生的这种灵敏度和自我意识。[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其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帮助学生学会用尊重、包容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2]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在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延伸,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丰富、扩展学生在母语和目标语间的文化差异方面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化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在英语语言文化中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做到对异域文化的欣赏与尊重。[3

二、 本土文化英语国家文化

众所周知,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交流的参与者只有对本土文化和目标语国家的文化都有所了解,才能提高交际的有效性。[4]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是听懂、会说就可以了,还要有话可说,言之有物。由于英语教学中一直强调目标语语用文化规则,而本土文化始终没有受到重视,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中的含量几乎等于空白,造成大多数的大学生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文化大国的青年人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外语学习本土文化的英文表达不是不学自会、无师自通的,然而,在英语读物和工具书方面,涉及中华文化的内容还远远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如果英语教材里的文章都是节选自英美原版出版物


的,内容也只是介绍西方文学社会生活、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而缺少反映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国现实的文本,那么久而久之,学生立足本土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会逐渐丧失,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事实上,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大量的汉语词汇通过音译、直译或是语意再生等方式被演绎成英语。在英语的世界里讲述中国自己的事情,有些表达是中文化所特有的,如spiritual civiazation (精神文明),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四个现代化)等。虽然在英语字典中很难找到此类表达,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表达心声的障碍。为此,大学外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接触那些富有本土特色的词汇的机会,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身边事物的能力。

三、 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 教学内容要植根于本土文化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实现理解别人与表达自己的双重功能。外语教学必须植根于本土文化特点才能在吸收国外营养的前提下长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果实。[5]实施本土化的外语教学要遵守外语语用规则,教学内容的每个板块可以先从目标语的导入入手,以地道语言承载异域文化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进行本土文化的相关输入与输出。在口语课及听力课教学, 助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或者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鼓励学生在该情景中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例如,在讲到My First Oyster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小吃,如果能有图片和做法最好,接下来教师叙述英美国家的饮食习惯,并讲解其中的词汇和句型。剩下的时间用来阅读和讨论中餐文化以及中餐在海外的流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 使学生在交际中习得文化背景知识。这样的语言输入既可以保证学生在使用外语时语言的地道,又有利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 课堂教学要多开展互动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教育都不能脱离该种语言的文化环境而进行,否则我们所学到的只能是知识符号和单词,而并不是真正的语言。正因为如此,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英语文化环境,这种英语文化环境的创造可以通过师生间的创造性互动来实现。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广泛地接触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以卖座电影、英信息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不断地激发学生对英语的热情,发自内心地想要了解英语文,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三) 设计任务要以身边素材为基础

为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师应根据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任务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提炼,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设计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内容要真实,可操作性强。[6

(四)课外引导不容忽视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教师在课后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多接触一些反映中国文化信息,鼓励学生多接触中国文化有关的英语听力材料和文章。通过课外阅读和听力的练习来增加学生对本文化的了解,这是大学生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促进其合理的跨文化态度的形成。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该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反映的集大成者。植根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英汉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因此,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 渗透在每项语


言技能的培养当中,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作为文化意识培养和交际策略练习的媒介,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实现大学生文化知识的丰富、跨文化意识的提高以及文化调适能力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彩霞.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龚金霞.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

3]蒋楠.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徐克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西南大学,2008.

5]常晓梅,赵玉珊.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20124.

6]孙博.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型的建立[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s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