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四时养生综述

2022-12-25 09:50: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中医四时养生综述》,欢迎阅读!
四时,综述,养生,中医
中医四时养生综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充分享受着充裕的物质生活带来的

享受之时,却又在不同程度地背负着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压力,由此产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接踵而至,中医养生顺势成为大家近年来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而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中医;《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综述 前言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四时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6] 而在21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季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文

1 四时养生内涵

顺时养生在中医养生核心内容中居于最基础地位。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古代医家也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6]这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1.1“天人合一”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即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更替,温、热、凉、寒的变,都影响着人体的阴阳消长,四时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遵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也就是春天应舒畅,夏天当充实,秋天要安定,冬天要收藏,使气血周流不息,阴阳平和,生机旺盛。[10]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提示人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适应,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避免疾病的发生。[5]所以,人们的起居、饮食、劳逸以及精神活动等,均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1.2“形神合一”

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15]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1]


2四时养生原则

2.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变动而采取的养生

方法。[8]《素问·四气凋神大论》日:“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舂夏养阳,秋冬养,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13]由此可见,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里,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因此深谙养生之道的人,既能够掌握自然界变化规律并能顺应这个变化规律,适时地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顺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护阴液,以适应收藏的需要。这样顺从了天地自然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地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伤害生命力,损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20]

2.2“形神俱养”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形,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

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 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18]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3四时养生“治未病”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人们顺应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进行养生调节,就能未病先防、健康长寿,反之则会患病夭折。[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开篇即以四时气象作类比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为痿厥,奉生者少。[11]以春季为例,重视在春季阳气的生发作用,从条畅精神情志、饮食摄入适宜、注意保暖防寒、适当身体锻炼等方面更要注重人体阳气的生发,才能很好的抵御外邪的侵入,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7]但由于冬季是四时阴气盛极之时,六淫之中以寒邪最易伤人,对其万物蛰伏、养藏养阴、蓄势待发的特性,[4]则应该在精神情志、饮食调摄、保暖御寒、加强锻炼等方面注意保护体内阴气的濡润。并且,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表明,春季养生可以防寒、防过敏、防传染病;夏季养生夜卧早起、让体内的阳气得到自然宣散,能够防中暑、防夏季肠道疾病;秋季养生顾护脾胃、保养肺脏、可防秋燥;冬季养生宜进补、早卧迟起、能防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2]

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k1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