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9.中国心理学家的发展观点》,欢迎阅读!

中国儿童心理学家的发展观点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儿童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 2. 掌握中国儿童心理学家的主要观点。 3. 激发学生对儿童心理学家的尊敬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儿童心理学家的主要观点。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儿童心理学家的尊敬和追求。 三、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四、 教学课时
2课时 五、 教学内容
1. 导入
名言:对于儿童,做父母,做教师的责任,便是如何教导他们,使之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现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
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问题:针对以上陈鹤琴的名言,谈谈对中国儿童心理学家对中国幼儿教育的贡献?
2. 教学过程 (1)陈鹤琴简介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
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校长。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陈鹤琴认为,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先生只是一节一节课地上,学生只是一节课一节课地学。这样的读书只能造就“书呆子”。鉴于传统教育的严重弊端,唯有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 陈鹤琴所谓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活教育”的课程论并不摒弃书本,只是强调历 来为教育所忽视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而书本知识则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能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并能够反映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特点。 他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理想的生活。 (2)陈鹤琴的儿童观
陈鹤琴以“学做人”为基本教育,以培养儿童的生存力为教育的目的。其儿童教育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我们现在不要一般顺民式的儿童。我们要有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社会的儿童”。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继承自卢梭,但他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个人本位论,而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个人本位论。卢梭是在一个假想的社会形态中教育爱弥儿,陈鹤琴则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儿童,他更是立足于儿童对社会的意义上教育儿童。陈鹤琴的“儿童中心论”并没有漠视社会层面,他说:“教育就是生活———我们都承认教育是生活的演进,是人类经验的传递和改造。我们可以说教育是建设社会、国家的工具,要有何种理想、社会和国家,就要有那样的教育。”
天性实际上就是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种典型的身心特征,譬如好奇、模仿等。在儿童身上,这些特征却是他们发展与成长的基础。在陈鹤琴看来,儿童
就是儿童,他们有独特的身心特征:“饿则哭,喜则笑;见好吃好玩的东西就伸手拿来,见好玩好弄的东西就伸手去玩。”陈鹤琴把这些特征当作儿童的天性,主张顺着儿童的天性施以教育,而不是逆着儿童的天性强加“教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卢梭教育爱弥儿的影子。所以,陈鹤琴式的陪着儿童玩耍就是教育。
陈鹤琴提出“用适应目前生活需要的方法,去达到将来生活中必定会出现的事情” ,可见他并不反对儿童教育为将来做准备,然而那只是儿童教育的最终结果,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如果注重儿童当下的生活,将儿童的各种习惯、兴趣一一养成,自然而然就是在预备将来,而不必先预设一个崇高、美好的未来,与儿童现在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最终成为孩子痛苦的根源。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3.作业
自习陈鹤琴关于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合群心的解释。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