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本雅明的文学生产思想》,欢迎阅读!

论本雅明的文学生产思想
本雅明首次给马克思关于文学生产的思想以确定的内容和较为系统的表述,他把文学看作和物质生产本质上一样的社会生产形式,并指出发达资本主义把文学生产完全纳入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无论是文学彻底地商品化,还是以“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抵抗文学的商品化,这两种趋势都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利用而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统治的同谋。甚至文学中激进的政治内容也很容易被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统治机制和市场机制收编和转化,悖论式地变成商品而无法起到革命的作用。本雅明认为,文学技术手段的变革中蕴含着文学的政治解放潜能,革命的作家只有自觉革新文学生产技术,才能真正抵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而相比之下,西欧的报纸仍然只属于资本,报纸这个“最重要的写作阵地”[4](P253)仍在敌方手中,而不是作家手中有用的生产工具,所以西欧的作家必须和极其巨大的困难作斗争,才能起到革命的作用。具体地说,进步的知识分子必须尽力去改变文学生产形式、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根据社会主义原则改造文学技术,克服那些束缚着知识分子生产的对立,只有克服精神生产过程中的权限,才能使这种生产在政治上有用。本雅明借布莱希特的“改变用途”概念来表示作家改变文学生产器械,从而解放文学生产手段。
先进作家的作品通过改变文学生产器械的用途而能起到组织作用,这种组织作用包括把其他作家(从事精神生产的人)组织起来用文学生产实践一起参与革命斗争,也包括影响读者去共同参与文学创作和政治斗争。本雅明举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为例,说明先进的作家可以占有和改进戏剧这种生产器械,使之疏远资产阶级的统治。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创造性地以“中断情节”的原则吸取了广播、电影、新闻和照相等先进技术技巧,造成“间离效果”,使得观众和演员的地位可以轻易地转换,观众成了戏剧的合作者,观众参与和评判戏剧所揭示的现实生活状况,而没有发生传统戏剧那样的“移情”效果,不是沉浸于舞台制造的幻觉中而是对戏剧主人公活动的环境惊愕,从而达到揭示戏剧所表现的状况的“陌生化”的效果。这样文学就在娱乐大众之外,还能起到政治作用。本雅明希望能够引导作家们“以最理智的方式巩固他们与无产阶级的团结”[4](P262),促成“专家与无产阶级的联合”[4](P263)。作家不能只是在精神上革命,不能只是空想,而要在写作活动中与无产阶级休戚与共,促进精神生产工具的改进,自觉反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收编和利用。
由此,本雅明的文学生产论的意识形态维度就落实到技术上。在本雅明看来,文学技术本身就是政治,技术革新就等于政治革命。可以说本雅明的文学生产论就是由“技术”这一核心范畴组织起来的,文学技术是实现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中介,也是文学作品的政治倾向和艺术质量的保证。赋予文学技术如此高的地位,这无疑不同于当时苏联官方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只强调文学作品内容的革命性和作品的政治倾向。本雅明对文学与技术的关系作了极富独特性和启发性的论述,他对文学形式和技巧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功能的洞见是深刻的。他认为技术并不必然导致专制或民主解放,而只是具有政治潜能,所以他既不排斥新技术,也不对新技术盲目乐观,这种对技术的态度也比同时代的阿多诺和布莱希特等人更加辩
证。从“技术”角度看待文学现象,为文学生产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但是,本雅明把文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看得过于简单和直接了,事实上即使作家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革新文学技术,技术和政治倾向都是先进的,也不一定能带来实际的政治效果。苏珊·巴克-摩斯指出:“最具技术创新性的艺术家们事实上往往远离政治,而且不被资产阶级公众所理解,更别说被无产阶级所理解了。”[2](P34)另外,正如伊格尔顿指出的,本雅明过于注重文学的技术生产基础,有“技术主义”(technologism)的危险:“‘技术主义’认为,决定历史的因素不是技术力量在整个生产方式中所占的地位,倒是技术力量本身;这有叫人上当的危险。”[7](P69)本雅明过分重视技术,这也正是包括理查德·沃林在内的许多批评者对他大加批判的地方[8]。
三、结语
本雅明阐述了文学如何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一部分,文学生产何以能够发挥意识形态功能,资本主义对文学生产的利用和作家自觉改进文学生产技术以实际发挥文学艺术的政治潜能,也明确提出了作家的生产者地位问题,这样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文学生产理论。总体而言,本雅明的文学生产思想的贡献更多的是开拓性的而非总结性的,他的文学生产理论留下了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比如他没有深入探讨文学生产和社会条件及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说明各种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了文学生产;他只是简略地指出资本主义市场可以转化和利用文学但没有具体分析这种转化和利用是如何实现的,也没有探讨文学生产不同于其他艺术生产的特殊性,这些问题后来被马歇雷、伊格尔顿等理论家的进一步研究所充实。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Susan Buck-Morss.The Origin of Negative Dialec- tic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9.
[3](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
[4]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四卷·社会文化系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Walter Benjamin.Illuminations.edited by Hannah Arendt.New York: Schochken, 1969.
[6]何志钧.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异同辨[J].文学评论,2009,(3).
[7]Terry Eagleton.Marx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Lon 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2.
[8]Richard Wolin.Walter Benjamin:An Aesthetic of Redemp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t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