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社区与社会理论及对当前社区建设的启示》,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社区与社会理论及对当前社区建设的启示
作者:林立竹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3期
摘 要:滕尼斯在其成名作《社区与社会》第一次对“社区”和“社会”这两个概念做了精确的区分,他以“社区”和“社会”两个概念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当前我国在社区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滕尼斯;社区与社会;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78-01
社区是指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不管人们形式上怎样分隔,也总是相互联系的,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基础上,是基于生活的统一性原则建立起来的联系密切的有机群体,包括亲属、邻里、友谊,从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
社会是指建立在外在的、利益合理基础上的机械组合的群体,不管人们形式上怎样结合,也总是分离的,签订契约的双方便体现这种情况,联系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及以此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是基于自由与理智的思考。
概括说来,社区是建立在私密的关系之上的,而社会是建在在契约的关系之上的,其形式前者变现为情感,后者表现为利益,在本质上前者是礼俗,后者表现为法理。“社区”的生活方式更趋于情感性,而“社会”则更趋于理性。
由滕尼斯的观点我们可以得知社区与社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体现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人际关系。前者是典型的初级关系,后者是严谨的理性契约。
反观我们今天的社区建设,人们在实际操作中并未清楚的理清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的关系,没有准确把握两者的区别。现在实际上是在用建设社会组织的办法建设社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种拉郎配式的“婚姻”只能生出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导致当前的社区既缺乏现代社会组织的高效严谨,也不具备传统社区的情感归属,这正是当前社区建设难有实质进展的根本原因。
把社会组织搬进社区的结果一是社区迷失,居民在所谓的社区找不到在社区本应具有的初级群体的感觉,二是社会失败,管理层也不可能通过在社区中进行的社会嫁接实现自己的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目标。社区的魅力就在于其初级群体的情感因素,在于非理性、非正式、非组织化的人际关系,也正是这种本质区别才使得社区有吸引力。而当前的社区建设运动却显然违背了社区的上述初衷,是企图以现代性嫁接传统,在社区建设一个小“社会”,或者说是以社区建设的名义建设社会,是以社区建设的名义让人们重受“理性弊端”的限制,甚至是以社区的名义进行完全的政府行为或准政府行为。因此,社区建设是有名无实或名实不符,结果就是社区建设不伦不类:一方面,“过行政化”或“过组织化”使社区自治受到抑制,居民在这种所谓的“自治”组织中与在“单位”中一样,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社区自治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仍是“管理”社区,结果社区更加分裂。 另一方面,“管理社区”是以官方意志和需要为出发点,服务居民则完全退居其次,甚至根本没有地位。居民在社区无法达成自身的合法权益。
通过研究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理论,可以为中国社区治理的发展提供几点主要启示:首先,社区的建设要以成熟的公民社会为前提,成熟的、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社会建立起来了,就可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诉求表达信息,有利于政府进行民主决策。而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居民也可为政府提供政治认同和行动支持,减少政策执行成本,保证政策的高效度贯彻。在成熟的公民社会里,大量相对独立的、合法的社会民间组织的存在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供了合法路径,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独立的民间组织有组织地进行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单纯的社区和社区自治,并不能自动产生真正的社区治理。只有将社区建设朝着将社区发展为以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来调节内部和外部相互关系的公民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达成真正的社区治理。
其次,现代社区治理需要中国的基层政府转变其职能。在中国当前的社区建设中,行政全能主义的体制性弊端依然十分突出,基层组织几乎包揽了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的全部事务,这不仅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在客观上抑制了社区居民,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建设当中,现代社区的建设需要社区居民自治,政府只是为社区居民自治提供服务和指导,这要求中国的基层政府转变其职能,缩小职能,真正的转换为一个服务者而不是指挥者。 最后,社区建设应该改变其“单位化社区”的色彩,在中国的社区建设中,社区的单位化倾向依然十分严重,是一个小而全的、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单位化社区,这导致社区外的社会服务组织很难介入社区工作的进程,所以社区的建设应该交由社区居民自主治理,改变其单位化形式,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治组织,进而引进社会服务组织,推动中国社区建设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徐永祥.社区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春凯,陈媛媛.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发展[J].学理论,200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N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