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

2023-01-25 04:48: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欢迎阅读!
课外,走向,阅读


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

古人云:“笔弱多临秦汉贴,辞穷多读古今书” 。的确如此,阅读是“下笔如有神”的底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潇洒,是“诗和远方”的遐想;阅读,给了孩子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世间的美妙,阅读,给了孩子一双强健的腿,去走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阅读,给了孩子一双飞翔的翅膀,去领略未知的世界。阅读,是提升全民素质的捷径,作为实施基础教育的我深知,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厚积才能薄发,让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读以致用,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所系。教好一本书是我们的责任,教会孩子阅读更多的书是我们的目标。如何从“一”到“百”乃至“成千上万”,如何从“无效”到“有效”再到“高效”,这都是值得我们思深的问题。

一、结合课文,推荐阅读

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后,阅读才刚刚开始。教师可依据课文内容,作家链接,时代背景等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阅读,将书读厚。

1、由一篇课文走进一本书。小学课文有很多节选自名家名篇,在学习名著节选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完整的名著,以便全面了解作品的原貌。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向孩子们推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学习《祖父的园子》这一课,萧红那种自由的、任性的笔触让孩子们读得开心,学得开心,由此引出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的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先生的评价和课文描写的场景在学生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功激发了孩子们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景阳岗》一课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阅读《水浒传》中描写武松的有关章节,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武松的认识,全面了解武松的英雄之举和豪爽的性格特点。《临死前的严监生》课文辛辣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但是在《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那到底这是个有着怎样性格的人?推荐孩子们走进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去一探究竟。

2、由一篇课文(一组课文)走进一个时代。学习《少年闰土》,让孩子读读《故乡》更能加深对鲁迅笔下的闰土形象的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12岁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对于那段历史,学生了解很少,课文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年级组磨课以后决定提前布置学生收集当时背景。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背景:国力不强,国民精神麻木,帝国主义猖狂肆虐,“东亚病夫”称号沉重地紧扣在中国人的头上……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围观的人为什么敢怒不敢言,就了解了周恩来的沉思,了解了他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小英雄雨来》,学生就可以阅读有关抗日战争



1




的史料及故事。向学生推荐《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鸡毛信》《二小放牛郎》等著名的抗战文学作品,既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3、由一篇课文走向一个主题。上五年级的老师们都知道,本册的《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描写的都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现了孩子们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天性。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们要求学生积累描写儿童的古诗。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学习这组课文时,我们相应的为学生推荐朱自清的《背影》,肖玲的《母亲的“存折”,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等,带领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4、由一篇课文走进一种写法。还是以五年级下册《白杨》为例,在这篇文章中,借物喻人是它的写作特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手法,我们选取了茅盾的《白杨礼赞》和杨朔的《荔枝蜜》作为课外阅读文本,让学生细细品读,强化了学生对象征手法、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的理解。在接下来的随笔作业中,布置学生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仿写一种事物。随笔展示)

5、由走近作者到走进作者。如学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走进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有心的老师还可以进行深度阅读的指导,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作《拇指姑娘》《白雪公主》《柳树下的梦》《皇帝的新装》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他写作风格上的转变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学完课文《巨人的花园》让学生走进王尔德,推荐孩子们去阅读他的《快乐王子》《少年国王》《夜莺与玫瑰》让学生了解王尔德不仅童话写得好,还很擅长诗歌、小说、剧作。学完《蟋蟀的住宅》理所当然的要带领学生认识法布尔以及他撰写的《昆虫记》,学完《匆匆》更是要孩子们去领略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了。

二、课内得法,课外迁移

形成学生阅读的习惯、方法和能力主阵地在课堂。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进行三步读书指导:初读、品读和迁移性阅读。不同年段、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初读”——整体感知。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既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预习很重要。预习时要求学生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勾出词语(生词、优美词、易错词),理解词语,用自己的话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思考课后题,适当了解作者和当时的写作背景等。

“品读”—— 批注感悟。这是在初读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要求,深入理解课文,包括在感受较深的地方批注感受,勾画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批注好在哪;在含义深刻的句子旁做自己的批注,还可以批注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这些批注我们一般要求用铅笔,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oi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