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辩证看网课,走心做教育》,欢迎阅读!

辩证看网课,走心做教育
“平日严厉的班主任老师变身帅气男主播,一板一眼的课堂变成了居家看直播,一切都变得很神奇!”
这是班里一位同学在复学到校后的一篇作文中的原话,可以说道出了绝大多数学生在“停课不停学”这一大背景下的直观感受,从中不难发现学生对这种形式上学的新鲜劲儿。
确实,在全国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那段时光中,“钉钉”这一顺势而火的软件,让广大师生着实体味了一把“线上学习”的滋味。不过,这其中所映照的东西,是需要我们来辩证看待与探讨的。
“Make Work And Study Easy(让工作学习更简单)”,正如其所言,线上学习具有线下学习所难以比拟和企及的优势。
首先,它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使整个教学形态“焕然一新”——原本是众多学生共处一室、共听一师,成为了各处一室,成为了基于一定云端基础上的共享学习。依然是同一位老师,却通过各自的终端将老师“分身”为多个,达到了“一对一”的效果,可以说使学生的“吸收”更直接、更直观。所谓天涯咫尺,几千年古人梦寐难求的理想就这样得到了普遍实现。
线上授课过程中老师绝不会再听到诸如“老师我坐在后面看不见”“老师我这边座位有点反光”“课上您的话没听清”之类的怨言——其达到的教育公平性与平等性,是老师们在现实生活中绞尽脑汁、费尽周折和多番调整都达不到的。所以,网课拉近的不只是第一点中所谈的心灵的距离,甚至也能说是身体的距离:老师的一颦一笑依然可以通过摄像头传达,老师的课堂语言通过多媒体的“放大”,显得更加掷地有声,如果有交互软件运用的话,师生间的交流会更贴切、更有趣。尽管隔空对峙,却依然“有声有色”,便捷性不言而喻。
可能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平等的视听效果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真正发挥与释放。作为教师,隔着屏幕,少了声嘶力竭,没了纪律维
— 1/3 1/3 —— —
持,无形之中节省了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异化于知识讲授的控制手段减弱,不仅激发老师更多探讨提升授课效率的有效之道,于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所谓“教育无痕”效果,而且也激发学生立足自身实际的个性思索,在交互学习的同时,不会轻易人云亦云,保护了各自的独特性。无论是课堂的随机性质疑,还是课后的复习巩固,都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使查缺补漏的及时性得到大大提升。自主而不自我,自觉而不盲从,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的本质是自我的切实钻研,而非简单地置身学习的人堆中,刷一波存在感这么狭隘。
也恰恰是基于上述这些网课的特性,带来了诸多线上教学的弊端,毕竟,任何期望值的达成都需要一定的前提,大前提不具备,满腔热血也枉然。
“共处一室”的课堂环境,是技术再先进、科技再发达也取代不了的。“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冷冰冰的屏幕比不上师者富有激情的面庞,浓缩的摄像头比不上师者明丽的双眸,再灵动的鼠标箭头也比不上师者沾染着粉笔灰尘的手指在空中的激扬指点,比不上“敲黑板,划重点”的铿锵有力,所谓“为人师表”,不仅只是知识与方法的灌输点拨,更重要的还是作为一个过来人,对后来人的引领与唤醒,这一感染与熏陶的过程,需要的是在浓厚学习氛围下一位老师人格魅力的坦荡释放与人文关怀,需要的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的碰撞与摩擦。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提升全民文化,其实是在提升民族的软实力与民族自信,而软实力的获取势必需要的是软手段,绝非只是硬科技。
再者,教师不放心,学生不上心。作为教师,由于看不到学生的即时反应,多少有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唯恐学生没有捕捉到有效信息。“学生自己能抓住重点吗?”“这个问题他们能理解吗?”等等,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探寻研究答案,于是,教师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想法与做法介入学生的学习,至于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就需要去具体分析了。诚然,有教师自身线上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恐怕更多的还是广大青少年严重的不自觉、不自律带来的普遍焦虑。课堂上的思
— 2/3 —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u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