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艳词三首辨正(一)

2023-01-12 13:05: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艳词三首辨正(一)》,欢迎阅读!
辨正,苏轼
苏轼艳词三首辨正()

在苏轼的词集里有许多婉约之作,它们表现了作者于花间尊前的儒雅风流品格。其中《皂罗特髻》一首和《雨中花慢》二首是可以称为艳词的,而且在近年来颇有争议。《皂罗特髻》被南宋以来各种版本的苏轼词集所收入,词云: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袖、满把真珠结。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一双子采菱拾翠,绣衾下、抱着俱香滑。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

明代吴讷《百家词》和毛晋《宋名家词》本均题为采菱拾翠,乃两位女子的名字。在苏轼的书简里留下了关于此词的一条线索。他在黄州(湖北黄冈)《与朱康叔书》之十五有云: 所问菱、翠,至今虚位;云乃权发遣耳。何足挂齿牙,呵呵!”《东坡续集》卷四)朱康叔名寿昌,是古代著名的孝子,于熙宁元年(1068)开始寻母,得于同州(陕西大荔)。熙宁三年(1070)苏轼与朱寿昌在京都相识,遂成密友。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朱寿昌在邻近的鄂州(湖北武汉)任太守,对苏轼常常慰问和赈济,并时有书简往来。宋代士大夫于朋友间谈说儿女私情时常用隐语。苏轼于书简中提到的菱、翠即词中的采菱拾翠即朝云:她们都是苏轼的侍女。虚位即空位之意,发遣有安排之意。朱寿昌关心苏轼,因是密友,遂问及私人生活。苏轼回答,采菱和拾翠尚是虚位,意未纳为妾,仅作侍女而已;朝云则已经作了安排,即收为侍妾了。此书是元丰五年(1072)写的,时朝云约二十三岁,次年朝云为苏轼生了孩子;所以苏轼稍后《与蔡景繁书》云:“然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想闻之一拊掌也。《东坡续集》卷五)这两封书信有助于我们理解《皂罗特髻》皂罗特髻是题,皂罗是黑色的质地轻软有网眼的丝织品,在宋代为歌女常着的衣服;特髻是双髻,或称为双螺髻,为古代少女发式。皂罗特髻是身着丝罗,头梳双髻的歌女,借指采菱和拾翠。词中的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千金买采菱拾翠,是理解全词的关键。使君本是汉代刺史之称,在宋代借称州郡长官,从《与朱康叔书》可知是特指鄂州太守朱寿昌。是指谪居黄州的苏轼。此句是借采菱拾翠二女以赞朱寿昌深知罪谪的苏轼客居愁苦寂寞,所以不惜千金买得两位女子送以作家伎。苏轼在词中赞美了采菱和拾翠的佳名、衣着、发式、肌体,以为这是只有在京都才能见到的时髦女子。如果以为苏轼受她们的主人请托,作这首词(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版,第503页),便不应有称使君知客,千金买之句,更不宜描述床笫之间的绣衾下、抱着俱香滑”;而且从苏轼诸多代言或酬赠之作来看,均有题和序交待的,此词却没有。或者以采菱、拾翠者,乃苏轼两小鬟也,但当时菱、翠位空人去(刘崇德《敝帚集·苏轼编年考》,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208页),这是对虚位待到京寻觅的误解。今存最早最全的苏轼词集是南宋初年傅干的《注坡词》其中误收了《无愁可解》此词的序是苏轼写的,但词是陈慥作的;又误收了声诗《阳关曲》七绝三首和《瑞鹧鸪》七律一首。《皂罗特髻》也属误收。此词调不见于教坊曲名,亦无唐宋词人和后世词人使用。清代初年词谱的编订者对它是怀疑的,如万树说:“叠用采菱拾翠等凡七句,或此调格应如此,或系坡仙游戏为之,不可考也。《词律》卷十二)因此它作为词调是可疑的。词中的采菱拾翠复使用,这属宋词中仅见的例子,有如唐人声诗《采莲子》中的举桌年少《竹枝》竹枝女儿等和声。它应是朱寿昌问及私人生活,苏轼复书时信笔写下的杂言韵语,并非倚声而制的歌词,亦同苏轼在黄州的许多书简一样请朋友秘不示人的。书简中谈到二女的同时提到又传示秘诀,何以当此,这秘诀当为房术;故苏轼特又于《皂罗特髻》内间接表示感谢之意。此信笔之作,本不应公开,而且不是词体,竟被傅干等偶然编入词集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la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