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稻草人》读后感》,欢迎阅读!

《稻草人》读后感
杂谈分类:读后感将时代背景融入到阅读中去 《稻草人》读后感
在阅读《稻草人》的过程中,感觉有些怪怪的,读得实在有些慢.大概是这书实在是比较适合儿童的文学.前半部分还好一些,感觉有些孩子的影子,但你能感觉到作者很努力地想用儿童的口吻用笔写文字,而越往后读,越觉得不对劲,一种对时代的、对人生的感悟随处流露于文字中,很多还是比较消极的,而这些感悟还时不时地想用儿童的眼光来述说,或者说是作者说着说着就完全洒脱地回到自己了,这到让我这个大人在读时候反而痛快了一些,但为什么说是儿童文学?又觉得怪怪的.
先来看看什么是儿童文学?我不专业,随便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很多概念都说“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定义范围很广泛,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但既然有“文学”二字,就偏于文学,又说“适合9至99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查阅了儿童文学的一些概念,我有些失望.难道叶老的《稻草人》也是这么多文学中的其中之一?到是在作家简介一栏中找到一句范围更小的话语:
“鲁迅曾于1935年在《表.译者的话》里指出:‘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看来,鲁迅觉得这书是“童话”,如能穿越时代,一定要问一下叶老,他自己觉得这是不是童话.因为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进而反映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在一个个小故事中,感觉到更多的是借用了很多儿童的元素来进行写作,有想象也有夸张,却感觉不开阔,象征的手法到是特别鲜明,有点儿想要直白地述说的意思.
那是不是说我一个学识浅薄的读者在批评一大文学家的作品呢? 其实,从一开始阅读此书,就注意到每则小故事最后作者都会写下完成该作品的时间,从1921年11月15日写毕到1935年1月10日发表,这个年代到让我有些理解了作品的很多问题了.从这12年间,我选取了个别中国和世界的大事件:
1921年5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大衰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战争开始.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满洲国政权成立;犬养毅被杀,文人政府结束.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第三帝国成立.
试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再去读《稻草人》,也会觉得鲁迅评价叶老的童话之路的合理之处.社会动荡,还能有心写下《画眉》的1-3段,对小动物的细致观察与描述,有不少值得孩子们的可学之处,方法又较为简单可循;在《克宜的经历》中,我们能比较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喜欢从生活中创造作品,假借“镜子”,写一些怪现象.而如果读怪了外国童话的现代儿童,可能觉得这镜子真不够神奇,想象力也稍稍局限了些,有点儿看过外国主张人性重视人物感受的电影再来看中国武打片的感觉.但放在那个时代中去,硝烟中、舆论的限制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想象力和想反映的生活已跃然纸上.读到《将来做什么》一文时,学生估计很难理解怎么会要当工人、当吃大锅饭的?但在1931年的深厚时代背景中去看是很正常的,而放到现在是既可笑又无知,但放到当时的确是社会的主流的一种向往.
这一点,在《跛乞丐》中就很明显地看出了时代对他的作品的肯定.《跛乞丐》在书中应算是儿童文学中的“神话”一体裁.作为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V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