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教育历史文化》,欢迎阅读!

文化使者,教育先行
大学之道,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去 探索是去研究,中国文化庞博深厚, 而教育作为文化的传播使者, 谨沿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的轨迹,以趋一窥全豹。
有文献可记载的中国教育可追溯到有虞时代的舜所设庠, 对中国文化教育史的研究古已有之, 近古时期。
我谨从隋唐以前,在没有科举制这种僵硬的选拔人才制度之前的中国教育来做深入的探 讨和分析。
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而
是为格物致知之道。 本文
可大致将古代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上古时期、中古时期、
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 这个时期的教育
为举国体制,受惠人群极小,几乎只有极少氏族贵族才能入学。虽是如此, 最原始的教育形态已然形成,中国教育史正式拉开序幕。
夏商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世袭制的出现,以及文字的形成,在经济、政治、文 化的共同作用,学校应运而生,在夏朝国家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到了商代中 华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
并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统, 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新的学
校形式“瞽宗”。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发现当时的学校还被称为:大学、右学等,教育 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 涉及。而老师则由巫师、 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孟子》有云“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而考察其原本意义,“序”是射的意思,“校”本为养马之所,后演变为习武比武之地。我们 可以从这些字看出,夏商时期的教育,更为偏重的是军事方面,这也是由社会局势所决定的, 在军事教育方面,这个时期的教育具有代表意义。
西周阶段则为“学在官府”。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 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而教育的主要内容则为闻名已久的“六艺”
,礼、乐、射、
艺、书、数。六艺作为上古时期教育的典范,不仅文武兼备,还同时注重求知和求能。西周 的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由武到文,由日常经验到能力知识。周成王对伯禽说:
“夫有文
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正是文武承担起同等历史 使命的标志。
如果说东周是中国有奴隶制向封建制迈进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历史上教育的第一个黄金时段。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更可谓是
东周时期,战乱频繁,礼崩乐坏。 周天王失去了对全国
的控制,各路诸侯开始为政一方, 不受管制。由于对人才的缺乏, 诸侯开始设立自己的官学, 史称“庠宫”。然而此时的教育已然开始由官方向民间延伸发展,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 夷”,所谓“百家争鸣”就是当时教育的生动写照。
此时的教育脱离了官学的束缚,
开始变的多样性,可以说是无所不谈, 从生到死,从和
平到战争,从法律到诉讼,无所不包。此时各诸侯国开始脱离官办教育的角色,主要以“养 士”的形式来吸引人才。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几个例子来做进一步的了解。
墨家学派,它在春秋末及战国时期和儒家私学并称为 会的下层,有些人直接从事生产劳动。 夫。他北至齐,西使卫,两次到过楚国。
显学”。墨家学派成员多数来自社
墨家创始人墨子,早年受过儒家教育,做过宋国的大 所到之处,都有学生随行。 墨家私学可以派学生去
做官,但不能违背墨家 兼爱”、非攻”的宗旨,否则随时将学生召回。 墨家私学要求学生具 有刻苦、耐劳、服从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从墨家学派的教育方针中基本可以看出,
生产劳动,
科学知识为主要科目,并且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这些在诸子百家中都别树一帜。
法家学派的产生,与子夏有关。 孔子死后,子夏到魏国,在西河讲学,弟子三百多人, 李悝、吴起、魏文侯等都是他的学生。
战国中期著名的法家商鞅,就是李悝的学生。
商鞅提
倡 耕战”,非议 诗书”,排斥 礼乐”,主张 燔诗书而明法令”,以官吏 为天下师”,学读
法令”。韩非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 可取的。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
为师”(韩非子?五蠹》)。法家学派的这种主张,实际上是取消了学校教育,以后的历史也 证明了它是不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 建树了丰功伟绩,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追朔到孔子。 他的贡献有: 1、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
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 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材建设, 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 对教育教学方法
6、倡导尊
有新的创造, 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 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我们仅撷取其中部分学派的教育思想, 就可以看出其中百家争鸣之风, 另外孟子, 荀子, 庄子等人的教育思想都有其独到之处,有部分思想甚至是沿用至今。
秦始皇统一 六国 后,初设 博士 之官,掌管全国教育,因多爱批评时政,
丞相李斯 提出:“不
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并批评私学的存在,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
则各以学议之” 。秦始皇 采纳李斯意见之后,实行严酷的专制统治,取消并禁止办私学, 焚 书坑儒 ,屠杀博士和方士。要求希望学习的人“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古代教育遭到沉重
打击。秦始皇这种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试图巩固自己的政权,但实际这样做只是徒有其表, 不仅导致国家动荡, 人心不稳, 腕叹对中国教育体系的摧毁性打击更是毋庸置疑。 息。
两汉时代, 由于人才缺少, 的思想发生过极其重要的转变,
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重视开办培养人才的机构。 那就是董仲舒所发起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由于政治上的“与民相息” ,文化教育上相仿地崇
尚黄老哲学,严格地说,是先秦道家经过 战国学者将法家治国的思潮扣合入道家哲学而建构的理论思潮。
时代已经改变, 汉武帝需要的是董仲舒之类强调君王大一统的政治哲学。
可惜时代已经改变, 汉可惜
武帝需要的是董仲
不过该时期 。汉初之时, 不得不令人扼
舒之类强调君王大一统的政治哲学。 汉武帝于是在建元五年 (公元前 136 年)把儒家典籍《诗》 《书》《易》《礼》《春秋》拔高到“经”的地位,并设儒家五博士,取消了其它各家传记博 士,使朝廷教育方针向“独尊儒术”转变。元朔五年(前
124 年),汉武帝立太学,置弟子
五十人, 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 其时在郡国称为学, 在县称为校, 在乡称庠, 在聚称序, 学、校分别设经师一人,庠、序各设孝经师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学教育。新形式的官办学校 开始形成。 汉武帝时期的文化教育又一次创造了中国历史的辉煌, 出现了一大批经世致用的 人才,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是人才选拔升华的最根本因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儿童启蒙而言, 这一时期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都已经实现了 重要的历史进步。当时,民间儿童教育程序形成了 “幼童入小学 ”、“成童已上入大学 ”的大体 确定的模式。 官方对教育的干预也对童蒙教育的进步有促进作用。 童蒙教育有向社会其他年 龄层次普及的趋向, 也值得我们注意。而 “小学”逐渐成为专门学科的称谓, 也是学术史进程 中的重要现象。 我们将秦汉两代的思想与教育做一个粗略的对比可以看出两个朝代的异同。
1、汉承秦制,
所以汉朝也加强文化专制 2、秦朝焚书坑儒,自取灭亡,所以汉朝就改变了这点,独尊儒术 3、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或时代背景不同,秦朝要完成大一统,就需要法家那样的强有力的思 想,而不是儒家的中庸之道;汉朝只是为了稳固统治,儒家就成了最理想的选择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丧乱弘多” ,政局跌荡,官学衰落,士族阶层转而从《老子》
庄子》和《周易》中找思想依靠,形成了“玄学清谈” 。这一思想氛围的形成直接影响到 了当时的教育内容和模式。 教育内容除官学外, 已不在以儒家经典为主, 开始教授相对立的 放任思想,有人提出“超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4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