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读”当先

2022-08-20 09:41: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习语文“读”当先》,欢迎阅读!
当先,语文,学习
学习语文“读”当先



“读”语文学科的专长,是我国传统语言教学经验中的精华。在我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从古至今,人们都很重视“读”,并为我们留下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高声诵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许多有关“读”的宝贵经验。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继承这些优良的传统,引导学生去读,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爱读、会读、熟读、多读、诵读、美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积累词汇、识记知识、增强语感、体悟文思、受到作品熏陶。

应该说,任何一位语文教师,用任何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讲授任何一课都不能离开“读”然而,在当今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迫于升学上的压力,苦于语文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课时紧,成绩提高慢等一些不利因素,在课堂上恨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讲到,真可谓“亦深亦浅难取舍”,于是乎,教师喋喋不休地对课文认真分析,仔细肢解、深入挖掘,自己讲的“唇焦舌燥呼不得”学生却听的“头晕目眩好困惑”这些辛苦的语文教师真应该再听一听叶圣陶先生在若干年前就讲过的话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能明晓。鄙意则谓今日而言教育,此一点首宜打破”。遗憾的是,这种状况不但没有打破,反而愈演愈烈,教书者在“析”书,读书者在“听”书,真是教师的悲哀,学生的不幸。

但更不幸的是很多教师还要在课下要求学生去“填书”。这些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反而禁止学生阅读,并代之以类似数理化各科的成绩册、题库、题海等。以为通过这种大量的练习可以提高语文成绩,殊不知,过深的题海淹没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他们只是机械地去填充,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敷衍了事,不但学生成绩提高的缓慢,还出现了写字水平的倒退。最严重的后果是忽略了课外阅读,学生的写作没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其情况已是不言而明了。 “听书”“填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要消除这些弊端,必须重视“读书”“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学习语文,读要当先。那么,究竟怎样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笔者试从朗读与默读、精读与泛读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多样化朗读激发学生兴趣 1、范读

学生一般都很佩服有才华的老师,并且有意无意去模仿。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口朗读绝活,用最美丽的声音,传达出文章的内涵。读优美的散文,要像涓涓细流、绵绵春雨;读警辟的论文要像春雷滚滚、秋风飒飒;读生动的小说,要活灵活现,跌宕多姿……总之。要把握课文的基本情调,运用抑扬顿挫和轻重徐疾等朗读手段传达出喜怒哀乐的情感,产生感染力。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做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让学生心有所感、神有所悟,与老师、作者的心发生同频共振,引起朗读的冲动。如果有朗读录音带的也要放给学生听,每一课都各尽其妙,每一声都尽传其神,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2、单读

也就是让学生个别朗读,教师作具体的指导。给每个学生以训练和展示的机会,树立读好的信心。这样,既有利于个体朗读水平的提高,也对全班起到启发和辅导的作用。 3、齐读

选择那些句子比较匀称,读起来协调一致的课文,在范读和单读的基础上齐读,学生之间互相带动,相互感染,课堂上书声琅琅,形成了积极活跃的气氛。 4、分角色读

像《皇帝的新装》《花市》《老杨同志》等一些人物对话较突出的课文,可由学生分别担任角色有表情地朗读。通过这样的朗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给朗读增添趣味性。

为了激发朗读兴趣,读法上还可以多翻出些花样,如对比读,竞赛读,轮流读等。 二、目标式默读训练学生思维

默读可以给学生一个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但是,也常会出现学生在默读时注意力不集中、收效甚微的想象,而目标式的默读则有利于使学生发散的思维集中到几个点上,默读时省事、高效,边思考边作业,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如默读《小桔灯》一课,限时三分钟,然后复述课文内容。如默读《死海不死》一课,要解决如下问题:1文中“死”的三种不同含义。2)死海的特征是什么?3)死海是怎样形成的?这几个问题,学生只要潜心研读,都能找到答案。

默读时可根据目标的不同采用初读、试读、精读、速读、跳读等方法。 三、课内精读掌握基本知识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训练的内容也很多。因此,无论是师读还是生读,都必须做到每读必精,每读必有收获。精读大致有以下三点:1)朗读精彩片段,增强语感能力。2)默读


重点难点段落,提高分析问题能力。3)宣读一些基本知识,走获取知识的捷径。基本知识是指学生通过宣读,见于书,诵于口,表于声,显于脑,达到理解、记忆的一些内容。如读标题,思考标题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内容;读注释,勾画重点,记文学常识;读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重点、中心、写作特点;读课下注释,识记生词;读课后习题,因为有些课后练习问题本身就是课文某些重点的归纳,而且归纳的特别简练,学生通过宣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巩固一些基本知识。 四、课外泛读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思想,不要囿于课本上的几十篇课文,应放开手脚开创一个课外阅读的新天地。让学生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名著,如我国古代四大文学著等。订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报纸和杂志。如:《中国青年报》《东方少年》《少年博览》《博览群书》等。鼓励学生“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再放笔为文。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家少年时代都博览群书,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教材。曹植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诗词歌赋十万余首;茅盾熟读《红楼梦》有些章节竟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巴金少年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这些人才华横溢,正像郭沫若所说的那样“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就是劳于读书,逸与作文的道理。

总之,语文教师要从本学科出发,不要跟在数、理、化等学科的后面去叫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读出语文的特色,这才是语文教师的正事,语文教师的正道。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2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