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小城镇建设及“两新”融合工作情况汇报

2022-08-13 01:21: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镇小城镇建设及“两新”融合工作情况汇报》,欢迎阅读!
小城镇,工作情况,汇报,融合,建设
镇小城镇建设及“两新”融合工作情况汇报



镇小城镇建设及“两新”融合工作情况汇报



镇位于县城南部,辖个行政村、万人,镇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万亩。近年来,该镇抢抓全国建制镇试点、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试点及省重点镇建设试点机遇,坚持规划引领,创新投融资、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地就近城镇化三项机制,做好与增减挂钩、村庄搬迁、产业发展结合三篇文章,初步探索出一条“两新融合”发展路子。截至目前,镇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到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和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会先后观摩了镇现场。

一、强化一个引领,描绘发展蓝图

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做到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聘请浙江大学专家团队,高标准编制了全镇总体规划,打破传统“镇域+镇区”规划模式,突出镇域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打造特色鲜明、配套齐全、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 着力构建“县域副中心”。同时,编制完善了镇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型社区规划和供热、供气、供水、雨污管网等专项规划,促进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多规衔接”。编制实施了特色小镇战略发展方案,打造自然协调、风格统一的城镇风貌,彰显镇域特色,促进个性化发展。

二、实施三项创新,夯实工作基础

(一)创新投融资机制。围绕“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大胆探索创新,初步建立起政府投资PPP模式、市场化融资三大渠道,走出一条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路子。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整合各方面资金项目,优先投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用于教育、医疗、路网建设、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三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余万元,发挥出最大“共振”效应。

1 3


二是推广应用PPP模式。积极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运营。

三是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一方面,通过财政补助、信贷贴息等手段,提高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土地置换、入股、道路绿化权拍卖转让等方式,不断拓宽融资渠道。该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以及文化路商业街、随郭路商业街、沿河路等4条道路立面改造工程,均采取民间资本投资式,累计吸纳社会资金12.5亿元。

(二)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搭建镇村公共务平台,着力实现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型小城镇建设“四个均等化发展”。

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均等化。先后启动社区、社区、村等7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其中4个社区已建入住,1个具备入住条件,2个正在加快建设。同时,对未建设新型社区的保留村庄,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镇区高标准建成镇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中心医院、中心敬老院和文化广场,投用了便民服务中心和市民活动中心;各社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社区服务中心、警务室、社区文化活动广场、标准化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适龄儿童4公里内就读、5公里内就医,师生比达到省定标准。镇区基本实现统一供热、供气,各行政村推广秸秆炉等新能供热,逐步实施统一供气。

三是城乡环卫均等化。与专业化保洁公司签订托管服务合同,建成垃圾中转1处,新上垃圾转运车4辆、洒水车、吸尘车各1辆,配备保洁员110名,“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镇村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基本形成,镇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达100

四是人居环境改善均等化。新修改造了镇区总长22公里的10条道路,完成46行政120公里“村村通”、46万平方米“户户通”建设,镇区主干道绿化率达100;乡村公路主干道两侧栽植绿化树30万棵,全面消除了裸露土地。建成投用了镇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完成农村改厕?6000户,全镇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社区)1个,市级文明村37个。

2 3


(三)创新就地就近城镇化机制。制定出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办法,让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人口平等享受到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确保“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三年共吸引外来务工人员3000余人落户城镇。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确保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三年累计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0多次,新增就业2500人次。?

三、抓好三个结合,加快建设步伐

把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增减挂钩、村庄搬迁、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人口向镇区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一是与土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大力推进挂钩项目实施,结合镇村空间布局、人口分布特点,通过腾空土地、迁建安置、拆旧建新,推动镇村生产生活和公共务设施建设,为“两新”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比如,镇社区由7行政村合并而成,旧村占地1368亩,社区占地362亩,全部搬迁后可节约土地1006亩;通过盘活旧村坑塘150亩,发展商贸物流和社区物业,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

二是与村庄搬迁相结合。利用压煤搬迁、园区搬迁等各类项目资金,持续加大村庄整合力度,为群众营造宜居环境。比如,镇村由东尹、西尹两个园区村庄搬迁村合并而成,目前建成两层楼房414户、多层楼房336户、老年周转房29户,小区路水电气、绿化亮化、污水处理等配套齐全,建设了文化广场、学校、医院、敬老院,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现代化城市生活。

三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产业发展作为“两新”融合的根本支撑,通过旧村复垦、土地流转、村企合作、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服装加工、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例如,镇社区,利用化工园区和镇驻地区位优势,解决就业500余人,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集中流转土地2600余亩,每亩增收1000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光伏产业园和商贸物流园,通过土地分红、项目收益等措施,扶持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f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