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茶文化论文》,欢迎阅读!

茶文化与我的生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也在不断前进。纵观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茶道,更多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方面:1.茶史学(茶的起源、茶文化的形成、发展);2.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3.茶民俗学(古今中外饮茶习俗);4.茶美学(茶的分类、命名、茶具、茶馆、茶艺);5.茶文化交流学(茶的传播与交流);6.茶文化功能学(对茶业经济、社会的影响)。这六个方面是在茶文化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和发展,才有了现在丰富的中国茶文化。提起中国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圣”陆羽这个人,陆羽对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所著的《茶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茶经》共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他的人品,他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正是这种精神才有了《茶经》这部伟大的著作。到了宋朝茶文化又有了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宋徽宗赵佶,他无德有才虽然做了亡国之君,但他所著的《大观茶论》却为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本学期的茶文化学习中,我对所学的知识做了总结。首先是茶文化的历史,它包括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然后是茶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方面,它包括茶叶的分类与加工、茶与健康、茶叶品质评定、茶的品饮艺术。其中茶与健康应该是我们所最关注的,在学习中我明白了茶是可以提神的,在这个方面它的作用要比咖啡好,因为它的作用是缓慢的而且对身体是没有危害的;其次茶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茶按酶性氧化程度由弱到强可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乌龙)茶、红茶六种,茶又有醒目、提神、保健的功效,茶叶还可以吸收异味。绿茶的主要加工工序主要有“摊放-杀青-(重点)-揉捻-干燥”等,其冲泡出来的效果是清汤绿叶;红茶的加工结果表现为红汤红叶,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红茶是斯里兰卡红茶,而我国红茶又以产自福建桐木关的小种红茶为佳,其加工工艺包括:萎凋-揉捻-发酵(重点)-干燥。而以“萎凋-做青(重点)-杀青-揉捻-干燥”的加工过程做出来的乌龙茶的品质特征是绿叶红镶边,它因加工过程复杂而价格较为昂贵,检验乌龙茶质量的做法是将其浸在水里展开,看是否符合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其他三种茶的做法也都是大同小异。
当然一些小的生活常识还是要知道的例如隔夜茶是不能喝的。另外喝茶对减肥和美容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最后是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它包括中国各民族茶俗文化、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茶道与茶艺。中国各民族虽然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我们的各民族文化中还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茶文化,我们各民族人民都爱喝茶,虽然在茶艺上市有所不同但最后都是异曲同工的。茶道在我看来已经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啦!茶道包括儒家的“和”以及道家的“无为”还有佛家的“禅”,这三家文化的杂糅下形成了中华传统的茶文化。茶艺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飘然一种淡然,这是只有和谐的境界,与自然融合一体,透露着美感。
下面是我学了这门课之后的一些启示和感触。想起我第一次接触茶的时候,当时我还很小在外公的膝下,我的外公特别喜欢喝茶,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喜欢上这种苦苦的味道。随着我的年龄的变大,我对茶的了解也不在停留在表面啦!我开始接触和品尝不同地区的茶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态也逐渐有了一些改变,从最初的猎
奇变成了用心去品尝。这种改变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没有感觉到,真正让我明白我的改变的是上了茶文化这门课,因为我上其他课时我的心很难静下来,但当我第一次上这门课时,随着老师的讲解我的心逐渐静了下来,是前所未有的静下来,在这一刻我才明白茶已经渗到我的骨子里。说起茶文化就不得不提我的这门课的老师熊皓平老师,她是我见过的老师中最有感情的老师,这种感情是对茶文化的爱,是对学生的负责。她一直把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为己任,她的上课方式让我感动,特别是她课前的一鞠躬让我动容,这才是真正的老师,一起从自身做起,给同学做好榜样,正是她的这种态度才使这门课更加具有意义。我以前总是感慨这个社会的道德沦丧,但是当我看到熊皓平老师时,我知道我错啦。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熊老师还用她的一言一行宣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把这种精神融入她的课中,哪怕只有一个同学受教,她就继续坚持下去。我想这就是师德,也是茶文化在老师身上的体现。
在我看来茶已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我们现在人忘却的一种精神。在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所有人都开始浮躁,社会上流行的是所谓的快餐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忽略。想起我们的先祖,我们感到汗颜,他们无不是关心苍生,造福人民。大凡中国伟人,他们无不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神农尝百草、中国文化“君、亲、师”的做人理念等等无不是在表明这一点。在老师给我们放的录影带中,次数最多的是关于德行与做人的,其中就包括了孝,这种孝与我们当代所提倡的“不愚孝”大相径庭,它的含义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我个人也更倾于同意要“孝养父母,顺其心意”。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做事方式太过科学了,甚至连思想都变得科学了,因此当代的思想反对愚孝。试问思想这如此主观、情感性的东西为何要让它理性化呢?理性化了之后,它不也就变成了如牛顿万有引力那样的定理,一切只跟着教条、计划走。那时人类又将如何跳出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思想的框框,干出一些有创新性、创造性以及推动人类发展进化的大事呢?思想没有了主观性,它就不再是思想。因此我竭力反对“不愚孝”的观点。父母生了我们、养育了我们,即使我们知道他们错而去顺从他们那又怎样呢?那仅仅是做错了一件事而已,而难道享受着全家人开心幸福的天伦之乐还不及做一件事重要吗?因此我认为“孝”应该放在当今社会文明建设的首位,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那么他的这种爱就会被无限扩大进而上升的爱国的高度。“孝”不仅仅是一种感恩,而是一种精神一种道德,一种文明的延续。我们只有在孝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忠,忠于自己的理想,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民族。在茶文化的茶道和茶艺,首先我们学到的是尊重和感恩,其中的感恩就是“孝”和“忠”在茶文化中体现,只有怀有这二种的态度泡出的茶才更加清香和有韵味。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要做到一种淡然和宁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像泡茶和品茶那样任实事变迁而心不乱,还有就是“定”,一定要稳住自己,坐得住,管住自己,不让自己迷失本心。在生活中学会尊重,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心怀感恩,感谢一切帮助和关爱我的人,感谢身边的一草一木。特别是我现在开始每天利用闲的时间读一些有关道德方面的书籍,希望这样可以净化我的心灵,老师给我们的《弟子规》这本书,我感觉里面的知识很是深刻,现在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以里面的内容来要求自己。特别是里面的孝悌,在这里我再一次强调这个“孝“,可能是我以前做的还不够,在有些方面误会了我的父母,现在随着我对孝的理解加深,让我更加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在这里我想对我的父母说声对不起,以前每次父母给我打电话我都嫌他们啰嗦,通过学习和自我反省,现在我珍惜和他们通话的每一次机会,我感觉那是一种享受同时是一种爱。
一转眼,这门课已经结束啦!但我想我的自我反省还没有结束,以前做错和无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gu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