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拟行路难鲍照》,欢迎阅读!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1、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
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2、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2、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
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预习案答案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愁” 2、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答: 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用泻水平地自然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借此说明正像水依照地势的高低流向不同的方向一样,人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了他的人生际遇。表达了作者对士族门阀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慨之情。
3、诗人愁什么?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 。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答:“命”指由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这极端不公,却又无法改变,这里表面上认命了,实是愤激之辞,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控诉。
5. 诗人是如何解愁的? 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
6、“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表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 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第二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由:人生亦有命(宽慰自己)— 酌酒以自宽(借酒浇愁)——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奔涌)。 7、愁的结果是怎样?吞声踯躅不敢言。
8.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
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①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②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③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
8、比较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其一)》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的异同。
答:①、思想内容:都写怀才不遇,深感世路艰难的悲愎不平的感情。 ②、语言风格: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答案: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都写“愁”。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鲍照的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诗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更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0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