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期末知识点

2022-10-15 21:07:4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期末
第一章:发展心理学导论

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群的被试进行研究设计

同辈效应:群体中的一些年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长时的文化历史差异造成的,而非真的由发展带来。 纵向设计:指在几个月或几年内对同一群被是进行反复研究设计 观察者效应:观察者的在场有时会使被观察者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

自然观察法:研究者通过观察人们在自然生活环境中的日常活动来检验假设。

第二章 儿童发展: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力系数:对一种特质可由遗传因素解释的变异程度的数值估计

非共享环境:住在一起的人们没有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个体彼此不同。 共享环境:住在一起的人们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这些个体彼此相似。 导向:基因将发展限定于少量的结果中。

反应范围原则:个体在面对不同环境反应时,可能展现出的表现型范围受基因型的限制。

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父母提供给孩子的养育环境受自己基因的影响,并因此与孩子自己的基因型相关。 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我们的遗传特征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行为反应,并因此影响了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

第三章 产前期发展和出生

产前发育的三个阶段:①受精卵期:• 从受孕到着床 10 14天;②胚胎期:• 38 重要器官

初具雏形,心脏开始跳动;③胎儿期:• 9 周—出生 主要器官发挥功能

致畸因子:任何可能导致发育中的胚胎或胎儿生理畸形、发育严重阻碍、失明、脑损伤甚至死亡的疾病、药物

或其他环境因素。作用原则:敏感性法则;个体差异性法则;剂量法则;睡眠者效应法则 手足之争:两个或更多的兄弟姐妹之间产生的竞争、嫉妒和憎恨。 早产儿:出生日期比正常产期早3周以上的婴儿。

敏感期:每一个器官最容易受特定环境因素影响的时期。

第四章 婴儿期

习惯化: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个体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不再对刺激物做出相应的反应。 去习惯化:刺激发生变化而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略,参考《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授课内容)

操作化条件反射:学习者表现出某种反应,然后将这种反应与其导致的愉快或不愉快的后果相联系。斯金纳声

称,行为导致的后果决定该行为以后发生的频率。

跨通道知觉: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辨认通过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的能力。 大脑偏侧化: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分化。

可塑性:一种可由经验加以改变的潜在发展状态。

第五章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念)

认知平衡:皮亚杰用来形容个体思维过程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平衡、和谐关系的术语。 建构者:通过活动或者操控物体和事件已发现其特点来获取知识的人。

图式(认知结构):指个体所构建的有关思维和动作的组织化的模式,用于解释一些相关的经验 同化:把新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加以理解的过程。 顺应:调整已有图式来吸收或者适应新经验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略,参考《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授课内容) 延迟模仿:模仿过去某个时间点看到的行为的能力。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存在

表征知识:某一实体代表其他事物而不是该实体本身的知识。 符号功能:使用符号(如表象和词汇)去表征事物和经验的能力。 双重表征:将一物体既看作物体自身又看做其他物体的表征能力。 去中心化:同时关注问题多个方面的能力。

心理理论:个体有关心理活动的概念;是指儿童如何定义心理活动以及如何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和预测。


表象或真相识别: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而能在头脑中保持其真正属性或特征的能力

错误信念任务:用于研究心理理论的一种任务,在这种任务中,儿童必须推断出他人并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事情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儿童的智力发展与他们所处的文化关系密切。全世界的儿童不会发展出完全相同的心理,但是他们会学习使用人类所特有的大脑和心理能力来解决问题,并对周围环境做出与他们的文化要求和价值观相一致的解释。人类的认知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受到由文化传递给个体的信仰、价值观、智力适应工具等的影响。 智力适应工具:思维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儿童在与更有能力的社会成员的交互作用中通过内化获得的。 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其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支架:专家在指导初学者时,根据他在学习情境中的行为做出相应指导的过程以提高初学者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性参与:帮助学习者连接已知和未知,并给予支持,帮助其发展出文化所认可的能力和技巧

第六章 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的观点)

多重储存模型:描述信息在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加工单元中相互转化的信息加工模型。 执行控制过程:计划和运行信息加工过程

元认知:个体关于认知及认知活动的调节的知识。

适应性策略选择模型:儿童认知技能中同时存在着多种策略,这些策略相互竞争以被使用。 自传式记忆:个体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经历或事件的记忆 脚本:对熟悉环境中所发生事件的特定顺序的概要性表征。

第七章 智力-心智表现的测量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言语,空间,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人际,自知,自然感知,对精神和存在的思索智力 每一种能力都是独立存在的(遭批判)– 不应该用一个测验分数来代表个体的智力– 实证支持较少 弗林效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的平均智商每十年大约提高三个百分点”的趋势。 刻板印象威胁:人们排斥所相信的刻板印象可能应验在自己身上的想法经常影响人们的行为。 隐形智力:个体评估和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

累计缺陷假设:贫困的环境会阻碍智力的发展,且这种累积效应会随时间累计。

第八章 语言和沟通技能的发展

语用:在社会背景下如何恰当有效地使用语言的规则。

接受性语言(理解性语言):当听到他人讲话时个体理解的语言。 产生性语言(表达性语言):个体能够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的语言。

命名爆炸:在18-24月,幼儿习得新单词的速度迅猛增常,其中许多习得的新单词是物体的名字。 过度扩展:如用“狗”指代所有四条腿动物 物体范围限制:认为儿童假定,应用于一个物体的新单词指的是整个物体而不是物体的部分或物体特征的观点。 互相排除限制:假定每个物体只有一个名字。

电报句(1.5-2岁):婴儿说出的句子还不完善,像发电报一样。出现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 过度规则化:在不适用语法规则的情况下使用语法规则。

第九章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 自尊:个体通过对构成自我概念的特征进行评价,而做出的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认定。 成就归因: 对成败原因的解释。

成就归因理论(略,参考《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授课内容) 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略)

习得性无助: 相信自己缺乏能力而一经失败就停止努力和放弃的倾向。

内部成就取向:一种对成功的渴求,为了满足自己个人能力和控制感的需求。

第十章 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认同: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及该性别所具有的含义。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及社会文化所认同的同一性别成员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Xa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