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地区内迁及本地高校校歌研究概况》,欢迎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地区内迁及本地高校校歌研究概况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地区成为中国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由于日军侵略和长期战争使得全国形势陷入动荡,许多高校被迫内迁至重庆以避免被敌军占领,同时也有不少本地高校得以保留并继续发展。这些内迁和本地高校所创作的校歌,记录了那个时期高校教育的历史。 一、 内迁高校的校歌
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高校在日军的进攻下不得不紧急迁往重庆。这些内迁高校中,也有不少创作了优美的校歌,成为了学校的标志。例如,华南理工大学的校歌《创业歌》是当时华南大学的校歌,在内迁后继续沿用。这首校歌以“勤勉奋发、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为主题,歌颂了创业励志的精神,表达了华南大学人的奋斗志向。 另外,武汉大学内迁重庆后,也创作了校歌《武大之歌》。这首歌以“自由、民主、科学、敬业”为校训,赞颂了武大人“挺身而出,锐意进取,全心全意,为人类服务”的精神,表达了抗战时期教育界人士为抗战付出的奉献精神。
此外,南开大学、北大文科预科、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内迁高校也都创作了校歌,这些校歌的创作在当时的大学文化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记录了内迁高校在抗战时期所经历的历史。
抗战时期,重庆市区内本地的高校也在继续教育事业的同时,发展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歌。例如,重庆大学的校歌《黄桷坪之歌》是由诗人肖千惠作词,赵慕芬和洪祖珩共同作曲。这首校歌以学校创办地的黄桷坪为背景,歌颂了重庆大学的创办者们“砥砺奋进,卓尔不群”的奋斗精神。这首歌的曲调优美悠扬,旋律简单易记,深深地印入了重庆大学人的心中。
此外,长江师范学院的校歌《长江水》、四川大学的校歌《思源》等也都成为了当时本地高校教育的标志性曲目,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总之,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历史阶段中,内迁高校和本地高校共同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伟大的抗战精神和高校教育家们的辛勤付出使得这些高校能够在重庆继续前行,同时也催生了这些校歌的诞生。这些校歌不仅记录了高校历史,也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期高校文化的独特性、传承性和时代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Bo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