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欢迎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
郑兴福*************
导语: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开始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其间对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野蛮的摧残和破坏,使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蒙受了一场空前浩劫。为了保存力量,继续发展,众多高校纷纷内迁,形成了中国现代史和教育史上罕见的、规模宏大的高校内迁运动。那么,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的具体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
一、 高校内迁的背景
1、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在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常常有意识地以大学
等文化教育设施为破会对象,以1937年至1938年为例,战前我国高等学校共108所,至1938年8月,108所高校中因战争不得不暂行停顿,37所高校被迫迁移到后方,15所高校勉力支持和屡遭轰炸。
2、 战前我国高校的畸形布局。抗战爆发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军阀的割据
与混战以及国民政府对中西部教育的长期不作为,导致我国的高等院校大部分都集中在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沿江等地区,而在相对之后的西部山区和中部平原却极度缺乏。据1931年国民政府统计,上海有22所,北平有15所,广东、河北两省各8所,湖北、山西各6所,江苏5所,浙江、江西、福建各4所,湖南、广西、云南、河南、山东、辽宁各2所,安徽、四川、新疆、甘肃、吉林、察哈尔各1所,其余十省则无一所专科以上的学校。
3、 国民政府关于高校的战备举措。抗战爆发后,日军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尽心轰炸炮
击,对我高校师生人员肆意杀戮迫害,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遭受了空前严重的灾难。为了避免高等教育发展的中断,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培养人才,国民政府制定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办学方针,1937年9月29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战争发生前后教育部对各级学校之措置总说明》,正式作出了高校内迁的决定。
二、高校内迁的主要方向和路线
1、以北平、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高校主要是向南和西两个方向迁移。向南的,如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经长沙再迁至昆明,合并为西南联大;向西的,如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三校迁入陕西,合并为西北联大;
2、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为中心的华东地区高校,主要是向西和西南两个方
向迁移。有进入江西中南部,后迁入湖南、云南、贵州和四川,如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有沿长江水路西上,经武汉后入四川的,如上海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
3、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高校,主要是往南和西两个方向迁移。有的院校沿湘江南下,经广西、广东进入云南,如私立武昌华中大学等。湖南的大多数高校则主要迁往湘西,如湖南大学,也有部分院校迁入贵州,如私立湘雅医学院等。 4、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高校的迁移主要有三个方向:有因暂避战祸而南迁香港后又回迁广东,如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私立岭南大学等;有进入广东北部 山区,或进入广东西部、西南山区的院校,如私立广州大学;还有部分高校迁入云南,如国立中山大学。广西的高校大多数只在本省境内迁移。
三、高校内迁的影响
1、高校内迁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高校的内迁,首先,摧毁了日本毁灭中国教育的梦想,同时也保存了我国教育的精华,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至因抗战而中缀;其次,内迁高校的广大师生以各种形式宣传和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支持了长期抗战。 2、高校内迁与战后国家发展。一方面,内迁的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为抗日救亡和祖国建设的人才,另一方面,内迁高校的广大师生是抗战中后期国统区抗日民主斗争的先锋和中坚力量。许多师生在迁移过程中和迁移后,了解和接触了广大民众的苦难,加深了他们对国民党政府的鄙视,走上了与国民党决裂的道路。
3、高校内迁与西南、西北等边疆和内陆地区的现代化。内迁院校为迁入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刺激和帮助了迁入地区各级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传播了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知识,开启了民智民风,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此外,内迁院校的师生,展开了大量关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形成了研究西部地区的热潮,促进了民族融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Bo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