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中职幼师专业声乐基本训练模式 》,欢迎阅读!

谈中职幼师专业声乐基本训练模式
作者: 刘雪松
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2期
刘雪松
(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内蒙古包头014060)
[摘要]对于声乐课的教学模式,有很权威的教学专家为我们研究出了很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可他们的教学对象是有一定的声乐演唱功底和演唱天分的学生。而对于入学前没有任何演唱功底,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音准都没有的中职幼师群体,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有责任探究出一套适合中职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的基本训练模式。文章从中职幼师专业学生特点、声乐、基本训练模式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特点;声乐;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2-0149-02
一、中职幼师专业学生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在初中毕业分流时就被分流出来的群体,这一群体有着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普遍偏差,在学习中不能获得乐趣,换句话说就是不愿意学习,更谈不上成功感和成就感了;“我就这样了”的心理很严重;有的学生学习意志薄弱,学习吃不下苦;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学习效率低;学习习惯差,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表现在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做笔记,课下不做课外练习,对所学功课不进行及时复习等等。
幼师专业的学生来源大部分是初中毕业或者是还没有毕业的学生,也有个别生源是从社会上工作过后又来到学校就读的学生,年龄多在16岁~19岁,学生98%为女性,形成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团体氛围。在所有专业中幼师专业的学习风气还是很好的,学生们很想学到一技之长,所以教师的课堂能很顺利地进行,给老师们做教学研究提供了机会。
二、声乐及基本训练模式
对于幼师领域声乐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师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有关声乐方面的演唱基本知识和技能。与艺术类声乐专业的培养目的是不一样的,在这里声乐课主要包括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发声、歌唱中吐字咬字、歌唱中情感的挖掘和歌曲的演唱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声乐的教学,有很权威的教学专家为我们研究出了很科学的教学方法,他们的教学对象是有一定的声乐演唱功底和演唱天分的学生,而对中职学生这个群体,学生入学前没有任何演唱功底,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音准都没有,对于这样的群体,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声乐教师很值得我们探究出一套适合这个层次学生的声乐基本训练模式。
1. 声乐课的第一个环节,一定要把歌唱的第一个技巧即歌唱的姿势对学生讲清楚,即小丁字步、身体稍微侧一点,头正,手自然下垂,臀夹紧,挺胸收腹抬头,提笑肌,露上排牙齿(6至8颗)。在以后的每节声乐课上,我坚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对歌姿进行2分钟的训练。这样做对学生在演唱中形体的表现和歌唱状态的建立有很大的好处。
教师边讲边带领学生将自己的手指平伸,放在肚脐下面三个指头宽度的下丹田的位置。感受丹田之力,用下丹田之力推动气息来唱歌。所谓下丹田之力是下丹田后面的肌肉发出的力。怎样让学生感觉下丹田之力呢?先慢慢地深深吸一口气,记得用腹式呼吸,把手放在腰的两侧,感觉腹部有在涨大,这就是气入下丹田。当无法再吸入时,憋住口中真气,集中注意力在下丹田处,感觉下丹田周围的肌肉有在用力支撑着,这就是下丹田之力。
2.其次开始进行第二个声乐技巧的训练,即给学生介绍歌唱的呼吸。对于中职幼师领域的学生,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注重语言的精炼,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边学边做,教师在学生中进行观察,给做的不对的学生进行多次讲解。歌唱的呼吸首先讲的不是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联合呼吸等理论知识,而是直接介绍具体怎样做,学生会做了,做熟了之后再给学生讲呼吸的理论知识。等到学生已经可以正确把握下丹田的位置,并会使用下丹田之力后,让学生双手叉腰,做快吸快吐的训练,即把气快速地吸入小腹部,再快速吐出,像小狗在喘气,练习的重点是只能利用丹田周围的肌肉用力做快速的收缩,全身的其他部位都是放松的。这个环节需要老师每节课带着学生一起做够5分钟的狗喘气训练。很多老师会问,这样的练习不是应该学生自己课下做的吗?为什么把这个训练步骤提到课堂上来做呢?这是因为,中职的学生课下自己练习的自觉性很差,只有“师帯生”的教学方法才是最适合中职学生的。
这个步骤进行完,再引导学生认识中丹田和上丹田。并能找到它们的具体位置。两胸中间有一个檀中穴位,这个位置称为唱歌的中丹田。这个位置需要把它撑开,形成一个唱歌稳定的支点,撑开的同时形成稳定的空间。可以解决学生唱歌时耸肩、抠胸、声音发挤的问题。
怎样帮助学生让声音唱到上丹田眉心的位置呢?首先是向上向前提太阳穴的位置,其次是提颧骨,提着两个位置的时候,同时吸气,打开喉咙,找到吸开的感觉。然后声音向眉心处集中,拢着声音向上送出,这样声音就可以上到上丹田的位置了。把三个丹田的位置统一起来,形成唱歌自下至中间又通到头上的整体通道。
3.第三个声乐技巧是歌唱的发声训练。对于发声训练把它放在第三个环节开始训练,是让学生在前两个训练环节的基础上尽快地体验到气推声、整体发声、头声共鸣的感觉,利用这种感觉把它应用到歌唱中。首先利用喊“Li”这个音让学生找到感觉,之后发哼鸣音,然后是发U母音和Yi母音,练习曲的选择由简到繁,音符由少到多,练习曲的节奏由慢到快,音域由低到高。在这个环节的训练中要注意练声的强度和力度不能过大,并且练声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掌握在十分钟之内就可以了。
4.发声后利用小型歌曲进行歌唱中吐字和咬字的训练。这就开始进入到第四个声乐技巧的训练中了,在这个环节中,对于歌曲的选择,我一般选择旋律优美,篇幅短小的歌曲如:《沂蒙山小调》、《嘎达梅林》、《洪湖水浪打浪》、《珊瑚颂》、《高天上流云》、《我爱你塞北的雪》等歌曲进行练声。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教师的演唱示范是非常重要的,现场演唱的水准一定要高一些,所以教师在课下要勤练伴奏,勤练声,把课上要教的歌曲练熟,练精,练完整,演唱要细致,只有自己做到高水准,才能给学生做更好的演唱指导。教师要自觉地以一种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准的态度来对待这份工作。在吐字咬字的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自然咬字,清晰吐词,字正腔圆。即运用唇、齿、牙、舌、喉等部位,正确使用声母、韵母,安放好字头、字腹和字尾。
5.歌唱中情感的挖掘。
对于中职幼师的学生来说,教师对学生演唱技巧的要求不是很高,不要求学生有多么多么高的音域,演唱多么多么难的歌曲,但是对于歌曲情感的挖掘一定要细致,多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合情合理的表现歌曲要表达的情感。
6.歌曲的演唱。
对于中职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毕业后面对的是儿童,而不是成人。把成人的训练方法用在孩子们身上,是不行的。所以在声乐课上还要介绍一些关于儿童声乐教学的一些理论知识。3~6周岁的孩子属于幼儿时期,他们的声带很稚嫩,稍有不慎,就会把孩子的声带损坏,如果让孩子多欣赏和学唱一些儿歌的话,对培养孩子们的乐感是很好的,这就要求中职幼师专业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多学习一些儿歌和儿童歌曲,学生毕业后能达到熟练演唱100首儿童歌曲的目标。儿童歌曲在选择的时候注意从小—中—大班的顺序开始学习,也可以选择《全国少儿歌唱考级》作品集作为教材,一边学唱,一边把唱过的歌曲曲目进行整理,制作成自己的儿歌歌曲集,为幼儿园音乐课的教学工作做提前准备。除了在课上学唱幼儿歌曲之外,我还引导学生在课上对一些歌曲进行情境、动作、律动的设计,并大胆的表演出来,让声乐课的教学和幼师的职业特点结合起来,这样做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声乐是很有用的,他们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 参 考 文 献 】
[1]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R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