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论

2023-02-19 21:16:4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行知教育理论》,欢迎阅读!
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职业的真谛。关于生活教育理论也给我们的教学给与了很大的启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反思与批判,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炼。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我们也更应该明白我们所要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背书只会知识的学生,应该是会学习,会思考,会生活的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可以说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他注重教育方式多样化,要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在《现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验。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


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教学做合一”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平等、融洽。首先,关切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以饱满的热情、充分的信任和强烈的责任感面对学生,时时关注学生的反映,并根据不同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法。只有这样才能造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先学会的带动后学会的,利用分组教学,由学教育学生,先会带动后会。教师只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Ob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