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劳动工具说明

2023-01-03 21:11: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耕劳动工具说明》,欢迎阅读!
农耕,劳动,说明,工具
农耕劳动工具说明

犁头:简称犁,古称耒耜(leisi”,大型农具,以翻土为主要功能,同时具有松土、碎土作用。由犁舌、犁套、犁面、犁嘴构成。据甲骨文记载,犁最早出现在商朝,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并开始用牛拉犁耕田。隋唐时代,犁的构造有较大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除犁头扶手外,还多了犁壁、犁箭、犁评等。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如梦令》中咏道: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磨耙:古称耰(you”, 俗称耖耙磨耙,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称之为铁齿楱大型农具,主要用于碎土、平整土地。呈长方形,上有横木扶手,下部前后两根木档上,装有两排直竖的铁齿。铁齿手指粗细,五寸长短,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人立于横木上,驱牛在田地里反复牵拉。

打墙板:建房时用以筑墙的工具,木制框架,长方形,长2米左右,宽与墙同。筑墙时将泥土倒入墙板内,用锤筑牢夯实。再将墙板移于已经坚实的墙体上,前一样操作,周而复始,直到筑成整面墙壁。

风车:农用净谷工具。民国《云阳县志》载:风车高四尺许,长如之,厚尺许,形如立柜,四柱构成,傅以薄板,右为圆鼓,中置风扇,下有两口相次,前大后略小,尾留风洞。上方如盘,内为迆槽,以纳谷米,槽底余缝寸许,小板承之……机动板开,谷随缝下,鼓扇扇之……大口出净谷,凹壳碎粒出于次口,糠屑则自尾出。 风箱: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木箱为长园型或长方型。使用时手拉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使风箱的皮橐内充满空气,再拉动其体将其内的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可以进入炉灶中,使炉火熊熊燃烧。以前农家灶房和铁匠铺里都有这种风箱。

扦担:农村挑具,大约分为两种,扁担和扦担。扁担短而扁,大致米。扦担圆而长,两头尖,大致米,一般用柏林做成。扦担用于挑运轻抛蓬松的杂物,如秸杆、油菜杆、树枝等。

背夹:山区背运物资的工具,一般用于背柴。其造形结构是由井字形木条组成,背夹底部尖小,大大减少了崎岖山道因坡度大、梯坎高可能产生的羁绊和阻碍。 枷担:耕田时架在牛脖子上拉犁的农具, 用两根短木棒做成的X形枷组成。用牛拉重物时,架于牛脖子和牛肩膀之间,下端则套上拉绳。古代农耕时普遍使用,现已少见。

斗呛:俗名团窝。周边凸起,用竹篾编制而成,圆形若簸箕,但造型很大,直径2米左右,用时需多人抬放,是农家凉晒谷物、豆子等农作物的主要用具。傍晚,人们还可在里面躺着乘凉。

黄缸:又叫黄桶,木制,是一种大型容器,圆形,高米左右,直径约米。是农家用来储存粮食的常用器具。

扁缸:又叫扁桶,木制,扁圆形,高约米左右,长边约米左右,宽约米,有木盖。是农家用来储存粮食的常用器具。

围席:农村临时储存粮食的工具。粗蔑编制,宽约米,长10余米。将粮食放入团窝或其它盛器后,用围席一圈一圈向上围住,不使溢出,直到将其围成粮垛。 櫑子:民国《云阳县志》载:农家有破谷出米之器,木制者曰响櫑’……其形制一仿石磨。响櫑以木作盆,或蔑束之。下旋四足,上贯横木,两端有圆凿。上口内空以纳谷,中作方斗,上施机棙(li,指机钮)……上下扇皆剖坚木为齿。齿四五寸,间以木条。使用时如石磨一样推动,谷壳即被碾破。


碓窝:农村常用生活用具。在一块方形或圆形的大石中部由凿出一个大圆窝,40厘米深,上大下小,窝壁凿有若干斜凹槽。另用长条形石料制作碓锥一个,作冲击谷物用。碓窝一般是用来舂数量不多可的糙米、杂粮、米粉和面粉,还兼带着打糍粑。

斗:旧时的一种量具,计量为一斗。斗为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汉书·律历志上》载:十升为斗……斗者,聚升之量也。 升子:旧时的一种量具,计量为一升。升为中国市制容量单位,《汉书·律历志上》载:合龠(音xue,合龠为二合)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音hu,后来改五斗为一斛,十斗为一石)

油桶:又称油篓,农村装运桐油或其它植物油的器具。一般为竹制或木制,高约米,腰围米左右,口沿内收,口径米左右。清末民初,云阳桐油为出口大宗,《云阳县志》载:“……桐油为特产,驻万立行店,县城亦设分行。挎椿木为桶,巨金收购,逐年腾踊,乡农逐利,种者亦多。

抓耙:竹制的一种耙子。制作方法是:首先将较粗的竹子锯成长约60--70厘米,然后用刀劈成宽约1厘米的条,厚度厘米左右。然后用火烤使之尖部弯曲,冷却后就会固定,再用柳条在底部编制即成。主要在农村收获时期使用,可以用它来搅动晾晒的谷物,使之干得更快。

梿盖:又叫梿枷,常用农具。制作简单,在一个长木柄上装上一排木条或竹条即成。主要用来打谷脱粒。宋代诗人范成大《石湖集·秋日田园杂兴》诗中有:歌声里轻雷动,一夜梿枷响到明。之句,就是描写农村打场脱粒的繁忙景象。 纺线车:纺线车是用来把棉花纺织成棉线的一种简易劳动工具。由纺线车纺织来的线是制作老粗布的原始材料。老粗布,又名老土布,家机布,是云阳农村世代延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箩背:背兜的一种,竹制,上大下小。下部为扁方形,上部加大变为圆形如箩筐,故名箩背。一般用来背运苞谷等较大的农作物。

斗笠:斗笠,又名笠帽、箬笠。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边沿很宽,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主要用于遮雨和阳光。据考证,斗笠作为雨具,至迟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初,《诗经》有何蓑何笠《国语》有簦笠相望的句子。 蓑衣:古代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用以遮雨的雨具,故名。后来人们发现棕以后,改用棕来制作,遮雨效果比蓑草更好。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可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曾描雨中耕作的农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黄敏 2017/7/6 星期四 上午 12:44:54 农家生活用具说明

扁担:挑物的器具,一般为竹製或木製,扁長形,约米,中间宽,两头窄,质地坚韧、不易折断。

笆篓:捕鱼时用来装鱼、虾、泥鳅、黄鳝等物的器具,用竹篾编成,口沿处的竹片倒扣,可以防止鱼虾等逃跑。它同时也是一个盖子,可以取下,方便取出鱼虾等物。

背篓:农家常见的生活器具,竹编的篓上有两根肩带,可以背在背上装物。根据不同的用途,背篼样式多种多样。如砍柴、扯扯猪草用的柴背篓,篾粗肚大,经得住摔打;摘苞谷、小谷用的箩背,它腰细,口呈喇叭形,底部成方形,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T5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