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岳川:一生的读书计划之序》,欢迎阅读!

[一生的读书计划]总序:
读书是人的存在和精神生态的绿化。
人的一生真的过得太快。当我们为日常无所不在的惯性所推动的时候,是否可以“生活在别处”的他者眼光来审视自我生活的意义?是否可以通过阅读哲人的生命踪迹来反观自身生命的意义?是否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中给自己留一方精神的净土?这些在阅读中暂时中断日常生活惯性的意识,表明了生命意义的复归和存在价值的追问。
真正的人生需要文化作为底色,文化的传承在于书籍文本和精神禀赋中。 读书生活的独特性在于思接千载,心游太玄,在喧嚣与骚动中保持自我思想的独立性,守持人文理性的价值底线和善良心地。读书使人心理、精神、人格气质不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思想的超越性和言说的有限性之间感到生命的飘逝性,在怦然心动的阅读中体悟无边的人类忧思和生命意义的升华。读经典性的著作,一定要“进得去,出得来”。进去了方可寻觅家园,而灯火阑珊处的风景只等待慧者。读书中生出的快意,使得生命感领着本真的欢喜与虔诚、透悟与识见,如此方能在溪清如许中觅到源头活水。
读书有不同的境界,一是被书所读,不知为何而读书;二是读书仅仅局限于书,为读书而读书;三是读书不局限于书,而是成为清理思想和新思想诞生的前奏。在与书相伴的读与思中,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思绪,领悟“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意味,将生命飘逝与学问累积相反相成地联结起来,何其快心!
读经典性的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西学是必读之书,从古希腊一读下来,会使人全面修正自己的话语系统和心灵编码,并在瞬息万变潜流涌动的学界中,保持刚正不阿的学术眼光和遗世独立的价值情怀。然而,泰西语种纷繁,皓首亦难穷经,如果一个人一定要等到精通了数门外语再思想,他就有可能让自己的灵性和思考僵化在语言规则中了。因此,选择最重要的外语方式进行学术资源撷取,足矣。通过语言进入思想的底层,重要的不是纳入哲人的结论和训示,《庄子》中轮扁早就对桓公说过:“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而已”。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整体性思维,一种穷源究底本质直观的基本学理,一种进入问题的入思角度和人性升华方式。也许,有时读书会令人蓬头垢面甚至“心斋”“丧我”,但没有这种阅读进入的功夫,就没有思想诞生的可能,对西学就会终生处于隔膜和一知半解之中。
在全球化中一味读西学仍不足取。大学者具有高蹈的境界和中西互动的眼光,所以倡导“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王国维)。问题结穴处,终归与大涤——无论研读古代还是当代,无论研读中国还是西方,都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现世虽不见用,或能有裨后人,关键在于关注问题的意义。因而在后殖民语境中,我们在阅读古今名著时,是否可以考察中西文化中哪些已经僵化或永远死亡?哪些文化又变成了“博物馆文化”只具有文化考古学的意义?哪些文化变成了文明断片可以新整合到当代文化中?还要哪些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可以发掘出来,变成对西方中心主义一言独霸的文化话语补充?成为一种“他者”言说和对西方的质疑对话?这种对话如果不在“跨文化”之间、“主体间性”之间、“他者间性”之间进行,问学的深度和力度就要大打折扣。
在读与思中,我们也许可以更深刻地感悟到:无论是读书还是被书读,书都
需要人这一主体才能彰显意义。我们始而信,信而惑,惑而疑,疑而索解,解而终归于悟。藏书而不读书,以书为巨大的光环来遮掩内在的空虚,无疑是一种过分精致的矫情。读书固然重要,但读书本身不是目的,沉浸或玩味于渊博,而终于丧失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满足于成为“两脚书橱”,是难以提出真正的有思想创见性的观点,更难以形成真正的思想体系。
读书是超越的前提,是自我思想诞生的产床。思想者的阅读永远是创造式阅读,理解并领悟他人思想,同时又能将那些书中思想的正反面及其有限性逐一审理清楚,绝不屑于把他人的思想碎片作为自己的思想坐标;读书是传递思想之途,越来越远去的历史传统,仿佛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变成了“他者”,失去了“根”而浮在“平面”上的人们,需要读与说的精神资源播撒,以寻找精神的安顿处;读书是对话,读书这一生存方式就是在思想言说和追求大道的生命过程中,在不断创造的“同一心境”中,与人类优秀文化艺术和思想大师对话,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对话,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传续苏格拉底和孔子优良的对话传统;读书是生命意义的提升,“生生之谓易”,这个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但是变中有不变者,不变中有以精纯之思导向世界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于是世界伦理与本土伦理、身体伦理与精神伦理互为表里,方能在生养死葬的大地上成为良性发展的文化精神场域,使我们有可能在读与思中凝神静思返身求己,在言说中见证心性寻求精神共鸣。
大型丛书《一生的读书计划》,可以说是一“座”由专家学者精心“设计、施工”的“袖珍图书馆”,可以将人类有史以来极重要的著作、历史名人、历史大事、历史名址及人类的伟大艺术品(名画、建筑等)、伟大学说、伟大发明都加以集中推介,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开令人玩味的历史画卷,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从非专家的身份,跨学科地读知人类千万年沉积下来的“各科”优秀智慧,使人在阅读沉思过程中,获得出入历史并反观当今世界的清明理性,以及知古鉴今的精神超越式的思想愉悦中。如此善莫大焉。
是为序。
王岳川 (北大教授、博导)
2003年金秋于北京大学
好的书籍犹如那纯洁高尚的少女。她不会把自己的心奉献给追求她的每一个人。她会有意回避人群中冷谈无情的目光,只有在爱情的烈火中,才逐渐摈弃自己天赋的执拗与矜持;只有在坚贞不渝和有献身精神的忠实情侣面前,才吐露自己的衷肠;也只有当自己的情人通过了水和火的种种严峻考验之后,才把自己完整地献给他。
——费尔巴哈
我在三十岁之前努力去读古今中外大家的经典书籍,追求思想的深刻;三十岁之后努力去读自我和生活。因为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自我是真实体验生活的主体,最具有发言权,虽然是偶在的个体的独特感受却应该是更具权威。 ——葛红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Z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