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社会行为

2022-11-09 12:06: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培养幼儿社会行为》,欢迎阅读!
幼儿,培养,行为,社会,如何
如何培养幼儿社会行为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从出生之日起,幼儿就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来自社会的影响,逐步从一个生物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成员。这就幼儿社会化过程。为了更好地协助幼儿逐步实现社会化”适合社会生活,教师应理解幼儿社会行为及发展规律,并有意识在促动其社会行为的发展。是我阅读了陈幸军老师主编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一书中的第五章“培养幼社会行为的技能”的一段话,针对这个段话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以下三方面的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培养幼儿社会行为。

教师和家长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他们的一言一行,哪怕是面部表情的一个细微变化都逃不过幼儿的眼睛,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们仿效的对象。 成人的榜样作用能否有效地发挥,跟他们的教育观点和价值取向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这种教育观点和价值取向往往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态度。例如:我在平时的代班中经常用一种不太和蔼的口气来训斥孩子,孩子们在平是和同伴玩的时候也用老师的样子来训斥他们,并且在家里还模仿老师的样子来训斥自己的的家长。这就是我们老师无视了自身观点的更新和人格的完善;再就是比较重视孩子自身的发展,却无视了孩子关心别人以及与同伴分享协作精神的培养。所以,人们必须十分重视更新教育观点,树立准确的价值取向,增强自身修养和素质,时时注意在幼儿面前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包括仪表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等。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还离不开成人的观察和引导工作幼儿的一言一行都反映着他的心理过程。假如教师和家长不能即时发现这些言行,并加以适当的鼓励或纠正,必将削弱一些亲社会行为(如协助他人,与他人分享玩具);也会使一些不良行为(如谩骂他人,攻击别人)发展成为一种坏习惯。教师或家长还要经常向幼儿展示一些优秀的可读性较强的图书,并协助幼儿选择电视节目,便对幼儿实行正面的道德教育,让幼儿知道什么是美好的、高尚的行为,从小生活在谦让、合作、共享的环境中,从而激发幼儿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做贡献的情感。这样的成长环境,必将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起促动作用。 二、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幼儿社会行为。

现在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娇惯、宠爱,过于包办,使他们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不会体谅、尊重别人的劳动。针对这个情况,我在班上展开了争当“小帮手”竞赛活动,通过幼儿亲自的劳动体验来体谅、关心、理解他人,同时在劳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我首先布置任务,幼儿回家认真观察爸爸妈妈在干什么,回园后在班上告诉大家。回来后,大家说了不同的答案:“妈妈第一个起床,给我们做早饭。”;“爸爸一早起来就去上班了。”“爸爸买菜给我们做了晚饭。”;“爸爸晚上还


要写东西,妈妈给我讲故事。”……然后我问他们:爸爸妈妈除了上班以外,还为我们做这么多事,他们辛苦不辛苦?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以此引导幼儿心和尊重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接下来,我又提问:小朋友在幼儿学习生活,看到老师每天都干了些什么?小朋友抢着回答:“给我们上课,和我们做游戏”;“ 教我们画画、讲故事。”;“帮我们洗脸洗手,给我们开饭。”……我告诉他们:老师要给小朋友组织各项活动,都要事先写好计划,备好教案,做好玩具和教具;在组织活动中因为要不停地说话,经常感到嗓子很痛;老师还要每天为小朋友的口杯、毛巾实行卫生消毒,视天气变化更换拆洗床上用品等。然后我提问:老师辛苦吗?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小朋友纷纷表示要听老师的话,要尊敬老师,做老师的小帮手,流露出关心老师的纯真感情。

自展开这个竞赛活动后,小朋友在幼儿园能自觉整理图书,收拾玩具,擦桌子,摆椅子牷看到小朋友摔倒了,会有人马上扶起来;看到毛巾掉了,能马上捡起洗净挂好。绝绝大部分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在家不像过去那么任性了,能尊敬父母,关心家人,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收拾自己的小房间,擦桌子,不掉饭粒等。展开这个活动,不但让孩子们学会了关心别人,协助别人,尊重别人,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了协助别人是多么地光荣。

三、以家访活动为补充,促动“问题幼儿”的社会行为。

家访是幼儿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能够使教师更深入地理幼儿在家园不同生活环境中的表现。每次家访活动,主要是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幼儿实行,如:性格内向的孩子,生活自理水平差的孩子,比较调皮的孩子等。通过家访,找出造成孩子性格特殊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使孩子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我班有个小朋友叫辰辰的小朋友,他父母都是工作人员,智商较高,事业有成,该孩子天资聪明、学习积极性高、知识面广、表现水平强。不过他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私、任性、欺负同伴、拿同伴的玩具、乱扔玩具、破坏桌椅、对老师不理不睬等坏习惯。小朋友不喜欢他,老师见了他头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孩子实行了家访,理解到其父母对孩子的知识学习非常重视,而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近乎零。平时孩子犯错误教师与他们交流他们仅仅在教师面前应付一下,而没有实行实质性的教育再则该孩子平时在托儿所的时间较多,在托儿所老师同路人注重幼儿的安全和吃宿,没有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对此,我们和家长实行了一次长谈,转变他们的教育观点,使他们理解到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建议家长从孩子学习表现好这方面入手,在行为习惯方面也向孩子提出具体要求。采用多种积极的干预方式,通过文学作品的形象来教育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能在活动中合作游戏攻击性行为减少,对老师也有礼貌了,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行为。

现在家庭中存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比较重视幼儿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无视了品德行为教育这个重要的问题。而只有做好家长工作,重视家庭作用,让家庭幼儿园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Fz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