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余光中《乡愁》说课稿》,欢迎阅读!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余光中的乡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
的广度和深度。
一. 说教材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本诗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 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 一曲。余光中于1971 年,在离开大陆整整 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 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 20 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 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 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 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 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 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 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 说教学目标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 说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四. 说教法学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 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 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多媒体教学 )
教学课时:1 课时。
五. 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 ) 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
- 1 -
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 ( 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 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 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朗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 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 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 放音乐 ) (三 ) 品味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人 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 长大后的 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 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品味,最终 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 (展示板书)
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析鉴赏这首诗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语言美。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四)迁移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 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消愁愁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 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五)作业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尽量当堂背诵,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
2.阅读鉴赏席慕容的诗《乡愁》,同本诗进行比较阅读,来更好的把握本诗的主题和语言风格。 最后在歌
中结束课文,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 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 说板书设计:
乡 愁 托物 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 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 在——海峡——两岸分离 本诗板书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把握诗歌的结
构,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乡愁》这首诗是作者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
- 2 -
个人故乡之思 主题
升华 普遍家国之思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Un4.html